“小姑,我明天回去,你的芥菜腌好没?”“腌好了。再给你拿一瓶绿色的变蒜。”天冷了,朋友圈里有人晒亲戚温情,看得人心里暖暖的。
“小姑,我明天回去,你的芥菜腌好没?”“腌好了。再给你拿一瓶绿色的变蒜。”天冷了,朋友圈里有人晒亲戚温情,看得人心里暖暖的。
冬天吃腌菜,是河洛先民传给我们的味觉记忆,即使现在超市里啥新鲜蔬菜都能买到,还是有人好这一口。在古代恰相反,古人腌菜容易,反季节蔬菜难得。
“非法食物”不能吃
上期我们讲古人冬天泡温泉,扯到“北地赏柳”的故事,即使在极寒的北方,澡堂门口也能种出柳树来。(详见本报11月21日A15版)
古代没有塑料大棚,但古人早早就知道利用天然地热、人工增温,种植反季节蔬菜。
东汉卫宏在《诏定古文尚书序》中称,秦始皇密令于骊山山谷中地温较高处种瓜,等瓜熟了,召开“冬季吃瓜大会”,把七百“博士诸生”骗到瓜田里坑杀了。
此次坑儒之事是真是假颇受质疑,但在有地热的山谷冬季种瓜的细节,让人眼前一亮。
能种瓜就能种菜。
《汉书·循吏传》介绍了六位守法循理的官吏,其中有个召(音同哨)信臣,曾上书建议皇室取消种植反季节蔬菜。
原来,西汉皇室建有太官园,园内有温室,昼夜燃火,保证室内恒温,“种冬生葱韭菜茹”。
召信臣认为这些“不时之物”皆为“非法食物”,“有伤于人”,不能吃。明眼人一看就知道,其真实目的是劝皇家不要太奢侈。所幸他的建议被采纳,温室停用,一年省下不少钱。
到了东汉,温室栽培技术相对普及。据《后汉书·和熹邓皇后纪》载,永初七年(公元113年)正月,太后邓绥在太庙祭祀,发现各地进贡的新鲜食物,多数违反时令:有的用温室培育,人工催使成熟;有的萌芽时便被从土中掘出,还未生出滋味就已“夭折”。祭祀结束后,邓太后下诏:从今以后,供奉皇家陵园、宗庙及御用的食物,一律等到成熟时再进献。
魏晋时期,豪门权贵穷奢极欲。皇家曾经禁止的温室菜,被端上了豪门的餐桌。据《世说新语》载,西晋大富豪石崇和王恺在京师洛阳斗富,王恺家用干饭擦锅,石崇家用蜡烛烧火。石崇家冬天常吃“韭萍齑(音同机)”,王恺居然没见过。他花钱买通石崇府中卫队长,这才打听出韭萍齑是由韭菜根捣碎,掺上麦苗做成的。这么看来,石崇的金谷园里,八成有温室。
火室里头种黄瓜
在古汉语中,火炕写作火坑,是北方人用土坯或砖头砌成的一种床,底下有洞,可以生火取暖。
既然可以取暖,那就能种菜。唐太宗在位时,有官员“令百姓种蔬坑上,而微火煦之,欲其速生”,准备进贡温室菜,结果被皇帝免官。
到了明代,“京师隆冬有黄芽菜、韭黄,盖富室地窖火坑中所成”,明代文人谢肇淛(音同这)在《五杂组》中称,这时进贡大内的“非时之物”已被视为珍品,也就是说,没人说“不时不食”,也没人嫌铺张浪费了。谢肇淛同时指出,种温室菜属于有钱人的特权,“贫民不能办也”。
网上流传着一首乾隆皇帝写的《黄瓜》,说是某年农历二月,乾隆吃上了黄瓜,兴奋不已,赋诗一首:“菜盘佳品最燕京,二月尝新岂定评。压架缀篱偏有致,田家风景绘真情。”虽然诗写得一般,但是也让我们了解到,即使贵为乾隆皇帝,想吃反季节黄瓜,也没那么容易。
这黄瓜是从哪儿来的?《学圃余疏》里说:“王瓜(黄瓜的别称)出燕京者最佳,其地人种之火室中,逼生花叶,二月初即结小实。中官取以上供。”
吃不起温室菜的人怎么办?可选腌菜、干菜、窖藏菜,还有“黄化”菜,比如豆芽、韭黄等。
据《东京梦华录》载,在北宋东京(今开封)的普通百姓聚居地,每天有人卖发芽豆,即豆芽一类的蔬菜;在冬日的东京街市上,到处有人卖韭黄、生菜、兰芽、薄荷、胡桃……
宋人林洪在《山家清供》中记载了民间生产黑豆芽的方法:“以水浸黑豆,曝之及芽,以糠秕填盆中,铺沙植豆,用板压,及长,则覆以桶,晓则晒之,欲其齐而不为风日损也。……色浅黄,名‘鹅黄豆生’。”
元人王祯在《农书》中记载,一户人家种三十余畦韭菜,“所易之物,足供家费”,“至冬,移根藏于地屋荫中,培以马粪,暖而即长,高可尺许;不见风日,其叶黄嫩,谓之韭黄”,韭黄比韭菜贵,卖韭黄能获利数倍。
想起《卖炭翁》,“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想起《蚕妇》,“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不知这种韭黄、卖韭黄之人,自己能不能吃上韭黄?(洛报融媒·洛阳网记者 杨文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