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老电力人任照洋家里,珍藏着一张“先进生产者”奖状,这是他在1982年工作期间获得的。
老人展示珍藏多年的奖状
在老电力人任照洋家里,珍藏着一张“先进生产者”奖状,这是他在1982年工作期间获得的。这张奖状既是对他工作的认可,也激励着他“凡事要认真”,老人看得很重。近日,记者来到老人家里,倾听他与这张奖状的故事。
珍藏41年的奖状散发着时代气息
任照洋今年84岁,国网洛阳供电公司退休职工,住在西工区纱厂南路中泰新城小区。采访当天,老人摊开珍藏了41年的“先进生产者”奖状,一股浓郁的时代气息扑面而来。奖状上写着:任照漾(洋)同志,在一九八二年生产工作中被评为变电工区先进生产者。颁发单位为洛阳供电局、洛阳供电局工会委员会,颁发时间为一九八二年元月十五日。奖状边缘虽有些许磨损,但整体看起来依然很新。
“那时单位名字叫洛阳供电局。”任照洋说,他的老家在许昌市鄢陵县。1958年初中毕业后他离开家乡,先后在郑州、三门峡的电力系统工作。1963年,他从三门峡调到洛阳供电局,在金谷园变电站从事变电站运行工作。
任照洋回忆,金谷园变电站在洛阳火车站附近。他刚到洛阳时变电站尚未完工,等到第二年才建成投用。刚开始,变电站里比较空旷,只有一台主变压器,变电容量1万千安伏,全部采用架空线路。该变电站地处洛阳负荷中心,战略地位重要,负责为洛阳主城区供电,能在这里工作,他感到无比自豪。“我和同事穿着工作服在街上检查线路,很多人会投来羡慕的目光。”老人笑着说。
工作认真负责获认可 佩戴红花登台领奖状
确保主城区用电安全,是任照洋和同事的主要任务。记得有一次,很多同事被抽调去参加学习,变电站人手紧张,他独自一人连续一周守在站内,啃馒头、喝凉水。还有一件事也让他记忆深刻,那是1967年,在支援位于孟津的一座铁路大桥建设时,他和同事负责保障大桥施工线路——35千伏金黄线的现场供电。他们一连两个多月泡在工地上,直到工程顺利完工。
任照洋在金谷园变电站工作的那些年,居民和企业用电量不断攀升,站内又陆续增添了上百个设备。“设备一多,就需要给它们编号,方便管理。”他说,现在都是制作带有钢印编号的铝牌固定在设备上,那时候全靠蘸油漆写上去。他写得一手好字,之前在郑州、三门峡工作时,单位的周期性板报、节庆画刊等都由他设计、制作,因此这次给设备写编号的任务就落在了他身上。后来,新安、偃师等地的变电站设备也需要编号,都邀请他过去帮忙。
那个年代,具备电力知识的人才极度缺乏,市里的自来水厂、石棉瓦厂等企业,一旦遇到用电问题,厂里的电工解决不了,任照洋就提供上门服务。无论刮风、下雨还是下雪,只要接到求助,他就第一时间赶过去。对方塞烟送酒表示感谢,均被他婉拒。自工作以来,他就养成了认真巡视设备的习惯,先后多次检查出设备隐患,避免事故发生,为单位挽回损失上百万元。
任照洋兢兢业业、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得到单位领导和同事认可。1982年,在单位的年终工作会上,他佩戴红花登台,领取了这张“先进生产者”奖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