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明月打头圆”,再过两天就是元宵节了,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元夕或灯节等。
九陌连灯影,千门度月华。
倾城出宝骑,匝路转香车。
烂熳惟愁晓,周游不问家。
更逢清管发,处处落梅花。
——唐·郭利贞《上元》
“一年明月打头圆”,再过两天就是元宵节了,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元夕或灯节等。
作为春节的延续,元宵节承载着人们关于新年的美好期望,是我国极具诗情画意和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文化底蕴丰厚。
其实,早在隋代,京城与地方州府庆祝元宵节便已颇具规模。
大业六年(公元610年),隋炀帝下令上元节洛阳皇城端门前布灯设戏,“万方皆集会,百戏尽来前。临衢车不绝,夹道阁相连”,盛况空前。
为维护城市治安,唐代实行宵禁,夜晚禁鼓一响就禁止人们出行,否则就是“犯夜”,要受处罚。唯独在上元节,宵禁暂时取消,坊门、市门昼夜开放,彩灯高挂、灯光流转,无论男女老少皆可赏灯至深夜,称为“放夜”。
上元灯会也是诗人们的狂欢。文士皆赋诗一首,以纪其事。作诗者数百人,有三人所作堪称绝唱,这三人是谁呢,就是苏味道、郭利贞、崔液。郭利贞的这首《上元》便是其中为人称道的一首。
这首诗描绘的是武则天时期神龙元年(公元705年)洛阳的元宵之夜。皇帝下令,上元节三天不禁夜,正月十五晚上,整个城池灯火辉煌,人们倾城而出,香车宝马随处可见,街上灯火辉煌,衣香鬓影,行人如织,诗中写尽元宵之夜的热闹繁华。
“更逢清管发,处处落梅花”,这里的“落梅”不是真的梅花,而是指当时流行的一种歌曲“梅花落”,真是千门灯火处处笙歌。
华丽的灯盏、灿烂的烟花、曼妙的音乐……构成了这个节日的热闹底色,诗人们的妙笔让元宵之夜变得更加生动,更加浪漫,更加美妙。(洛报融媒·洛阳网记者 刘永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