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之蜜糖,乙之砒霜。就说喝茶这事儿吧,有人嗜茶如命,有人避之不及。
古籍《世说新语》里说,晋代有个叫王濛的风雅之士,特别好饮茶,自己喝也就罢了,无论谁去他家做客,他都要拽着人家喝茶。那些不爱喝茶的士大夫被王濛搞得苦不堪言,一听说王家有请就紧张,惶惶然如临祸事,苦笑着打趣:“完了,今日又要遭水厄了!”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茶文化初显雏形。当时天下战乱不断,群雄逐鹿,各种文化思潮碰撞交融,文人饮茶之风渐起,茶开始脱离一般的饮食形态,逐渐显现其精神价值及社会功用。
作为一种新兴文化,茶饮遭遇了冷、热两种态度:有人不习惯品茗,把饮茶视为“水厄”;有人把茶当水喝,须臾不离。
茶和酪浆,哪个好喝
洛阳是“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也是“万里茶道”上的重要城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洛阳,是中国北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曹魏、西晋、北魏等王朝皆在洛阳建都。河洛地区的茶人、茶事,浓缩了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历程。
汉末三国至魏晋时期,随着茶叶种植产地的扩展、茶叶加工技术的提升、饮茶方式的创新,以及南北文化的交融,饮茶之风渐渐从南方传至中原,饮茶之人日渐增多。
史书里提到,西晋时期,有来自蜀地的南方老太太在洛阳的市场上卖茶粥、茶饼,生意不错。由此可见,在当时的洛阳民间,茶是有销路的,喝茶的人应该不少。
耐人寻味的是,魏晋上流阶层对茶的态度很是暧昧。
《洛阳伽蓝记》记载,有个叫王肃的人,曾在南朝齐做官,后来他北上投奔北魏。北魏孝文帝率众臣迁都洛阳,王肃随驾来洛,颇受器重。
据说,王肃初到北魏,吃不惯羊肉和酪浆,饿了就吃鲫鱼羹,渴了就喝茶。洛阳的士大夫都笑话他,说王肃一饮一斗,还给他取了个外号“漏卮”。
数年后,王肃习惯了北方饮食,每顿饭也能吃很多羊肉和酪浆。北魏孝文帝问他羊肉跟鱼羹哪个好吃、茗饮和酪浆哪个好喝,王肃回道,羊肉和鱼羹都是美味,“唯茗不中与酪作奴”。
此话究竟是何意,见仁见智:一说,茶比不上酪,连给酪当奴仆都不配;一说,茶和酪不能相提并论,茶的味道并不在酪之下。
招待贵客,清茶一杯
从魏晋上流阶层对茶的态度,大致可以揣测茶在中原普及不易。起初遭受冷遇,后来逐渐流行,茶在河洛地区的走俏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话说,北魏官员刘缟仰慕王肃的风度,专门学习喝茶品茗。彭城王不知是嫉妒王肃还是咋的,故意嘲讽刘缟:“你这人真没品位,不喜欢王侯八珍这样的山珍海味,偏去喜欢什么苍头水厄。”
彭城王的家奴是大嘴巴,把这话当笑话传来传去。此后,朝中权贵们设宴请客虽准备茶饮,但众人爱面子,怕丢人,“皆耻不复食”,碰都不碰茶,只有南方人初入京城才好这一口。
尽管茶饮的普及在北魏洛阳城短暂地碰了壁,但茶文化的萌芽、发展是历史前进的必然。
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频仍,动荡不安,权贵们奢侈纵欲,夸豪斗富,今朝有酒今朝醉,名士们消极避世,整日清谈。清谈家大多好酒,酒能助兴,但酒喝多了会令人失态、胡言乱语,有失雅观。
喝茶则无此虑。西晋张华在《博物志》里说,茶可以提神醒脑、消除睡意,让人思路清晰,心态平和,所以可美其名曰“不夜侯”。
在发现了喝茶的诸多好处之后,许多名士渐渐爱上了饮茶,有识之士甚至提倡以茶养廉、示俭,对抗奢靡之风。
晋代的陆纳招待贵客,不摆桌设宴,只奉上清茶一盏、果子若干。他侄子觉得这样不够排场,擅自摆了一大桌菜肴招待客人,结果被陆纳揍了一顿:你这败家子,玷污我陆氏俭朴家风!
西晋刘琨是洛阳“金谷二十四友”的重要成员。西晋末年,王室内讧,洛城大乱。刘琨眼见国无宁日,心中苦闷,常喝茶解闷。
以茶待客、以茶养廉之风兴起,在一定程度上标志着饮茶进入了人们的精神领域,被赋予了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在经年的尘烟风雨中,茶文化与中原文化相交融,茶道融入了儒、释、道精神,渐入佳境。欲知详情,请看下期。(洛报融媒·洛阳网记者 张丽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