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因年代久远,夏文化还带着些神秘色彩,今天人们想看清它并不容易。
比如,古语云:“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夏人为何祀龙、如何征战,九鼎、牙璋究竟有什么作用?也许当你来到洛阳夏都二里头遗址,很多问题就有了答案。
华夏族与夏王朝
今天,我们自称华夏儿女、炎黄子孙,也称龙的传人。洛阳夏都二里头遗址出土有绿松石龙形器,被视为“超级国宝”。事实上,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人祀龙的传统由来已久。
最近,网络上有一首诗很火,题目叫《你要写洛阳,就不能只写洛阳》。为何这么说?因为“洛阳”二字蕴含的内容太丰富了:“要写夏商周汉,魏晋隋唐。写文明的源流,华夏的滥觞。写盛世的荣光,也写乱世的悲凉……”同样,如果我们要说夏,就不能只说夏。
那说什么呢?先说华夏吧。
“华夏”并称,最早出现在《尚书》的《周书·武成》一篇中:“华夏蛮貊(音同沫),罔不率俾。”意思是说,周武王伐纣时,无论中原地区还是四方偏远地区的部族,都对其表示顺从。
在先秦典籍中,华夏指中原地区,华和夏有时也可以通用。如《左传》中记载有孔子的名言:“裔不谋夏,夷不乱华。”就是说华夏以外的人不要图谋中原。
洛阳是夏王朝的都城所在地,被称为最早的“中国”,也是华夏族形成的地方。如东汉时,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华,荣也。夏,中国之人也。”
当然,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华夏一词的含义也在不断扩展。唐代时,孔颖达在《春秋左传正义》中称:“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后来《辞海》中则解释为:“中国古称华夏。”
华夏族的形成与夏王朝有关,而华夏族以龙为图腾,则可以追溯到人文始祖伏羲。
伏羲又称太昊、太皞等,形象为人首蛇身。传说中,龙入地则为蛇,蛇升天则成龙,《左传》中又记载:“太皞氏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这说明伏羲本身就与龙或龙星纪时有关。
龙星纪时是一种原始历法,即通过观测龙星的运行方位来指导农时。古人称“禹建寅,宗伏羲”,夏王朝同样使用龙星纪时制度,通常认为,这也是夏人崇拜龙的真正原因。
夏王朝的龙崇拜
和伏羲一样,夏王朝与龙的关系十分密切。
司马迁在《史记》中说:“轩辕,黄龙体。”又说:“夏得木德,青龙止于郊。”轩辕即黄帝,大禹是他的玄孙。
作为夏王朝的奠基人,大禹同样具备龙的属性。战国时期,诗人屈原曾在《天问》中问道:“应龙何画?河海何历?”东汉人王逸解释说,相传大禹治水时,“有神龙以尾画地”。其实,这神龙指的就是大禹自己。
鲧是大禹的父亲,因治水不力被处死,死后化为黄龙。夏启是大禹之子,《山海经》中说他出现时经常“乘两龙”。到孔甲在位时,夏王朝已经衰败,还有“褒之二君”化为二龙出现在王庭。
孔甲不务正业,好事鬼神。他让刘累替自己御龙,结果刘累把龙养死了,让他稀里糊涂地吃了龙肉。据说龙肉非常美味,可是龙长什么样子,至今也没人能说得清。
不过,这难不倒东汉的大学问家许慎。他在《说文解字》中说:“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
这样的龙神通广大,几乎无所不能。也正因此,尽管“神龙见首不见尾”,也不影响夏王朝将其视为图腾。夏人崇龙在史书中多有记载,即使夏王朝灭亡后,这种龙崇拜也没有消失,而是随着夏人的活动四处传播,其影响力反而增加了。
如《史记》记载:“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淳维是夏桀之子,他在夏亡后逃往西北,也带去了夏人祀龙的传统。每年农历五月,匈奴酋长都要大会龙城,祭祖先、天地和鬼神。北魏学者崔浩认为,“西方胡皆事龙神,故名大会处为龙城”。
神话传说中的龙,我们无缘得见。不过,人们从未停下对龙探究的脚步,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龙的原型是原始历法中的苍龙星象,而非一种变幻莫测的神异动物。
在洛阳夏都二里头遗址,绿松石龙形器的出土证实了夏王朝的龙崇拜,更有研究上古史的学者发现,它与苍龙七宿连线后的形状相同,代表着夏至前后的苍龙星象。
龙的原型与寓意
上古时期,华夏先民曾长期使用龙星纪时制度,通过观测日月星辰的运行规律,划分四季,指导农时。在这种原始历法中,天上的群星被划为四象二十八宿,其中,角、亢、氐(音同低)、房、心、尾、箕七宿就组成了东方苍龙星象。
龙星周天运行,依次经过东、南、西、北四方,正与一年中的春、夏、秋、冬四时对应。这种写在天上的“历书”,今天人们也许难以读懂,但正如明末清初学者顾炎武所说:“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这是夏人必备的小常识,就和穿衣吃饭一样普通。
明白了龙星的运行规律,再看《说文解字》中对龙的解释,也许你会恍然大悟:“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的龙,不是龙星又是什么?
在《中国天文考古学》一书中,学者冯时也认为,甲骨文中的“龙”字,就是将苍龙七宿连起来的模样。龙的原型来自苍龙星象,这是又一例证。
不过,因为龙崇拜由来已久,龙文化的内涵也越来越丰富。东周时,孔子到洛阳向老子请教周礼,回去后说老子就是人中之龙,其贤德、高贵和智慧无人能及。后来,学者刘琬有《神龙赋》,也称:“大哉龙之为德,变化屈伸,隐则黄泉,出则升云,圣贤其似之乎!”
将皇帝与“真龙天子”画等号,则是从汉高祖刘邦开始的。
刘邦出身寒微,登基后便仿照华胥生伏羲的故事,称自己本是龙种。《史记》中记载,其母梦与神遇,雷电晦冥,有蛟龙出现,遂产高祖,“貌似龙,长颈而高鼻”。从此,历代皇帝就与龙结下了不解之缘,不仅穿龙袍、坐龙椅,还让皇宫里到处都是龙的符号。
唐代之后,象征龙凤呈祥的“龙凤配”图案开始流行,寓意幸福美满。龙也逐渐走出原始的图腾崇拜,成为一种文化符号,使每一个龙的传人都为之自豪。(洛报融媒·洛阳网首席记者 张广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