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市7所新建现代化高中集中开工,一次性投资力度之大、设计标准之高、建设速度之快,不仅创下“近十年之最”,在洛阳教育发展史上也是一个重大“里程碑”。“大手笔、大气魄”“洛阳的孩子有福了”“明年9月就能上”……一句句朴实的话语,洋溢着教育发展一日千里的春风拂面,道出了千家万户对“上好学”的翘首以盼。
“补欠账”,这是一种立足现实的“奋力追赶”——
“3000多名学生的高中,竟连学生洗澡的地方都没有,每每想起心里都难受。”在一次会议上,江凌一句语重心长的话,揭开了高中教育的短板,戳中了洛阳发展的痛点。
这些年,洛阳教育虽有进步,但城市在长大、人口在增加,一些深层次问题逐渐显露也是不争的事实:因为资源紧缺,新高考走课选班捉襟见肘;因为空间不足,一些学校课间操都要“隔日用操场”。从高中大班额占比达17.9%,高于全省平均的10.97%,到设施陈旧、生均面积小、寄宿条件差、顶尖人才培养滞后,种种问题背后,有资源分配的不均衡,有布局结构的不合理,也有近年来洛阳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支出占比一直在全省中游徘徊,投入甚至低于周口、信阳等城市的大背景。这,是洛阳教育必须还的“欠账”。
新建一批现代化高中,就是冲着“欠账”而来。纵览7所新建高中,洛阳外国语学校新校区228亩,洛阳市第二高级中学新校区163亩,洛阳市实验高级中学新校区182亩……在财力紧张的今天,7所高中总投资约30亿元,总占地面积1281亩,总建筑面积53.5万平方米,每校占地均超过150亩、规划学位3000个,建成后可提供2.1万个高中学位。这些学校分布在5个城区,有的坐拥地铁、快速路之便,有的依山傍水、环境优渥,从一开始就兼顾当前与长远,办学条件、办学空间、办学环境将为之一新。
“创一流”,这是一种面向未来的“全力跨越”——
从郑州三年投资60亿元新建20所高中,让本已名校扎堆的省会更具吸引力,到佛山放话“宁可放缓建设一两条道路,也要集中财力投向教育”,让“零大班额”成为营商环境的“金字招牌”,今天,“更好的教育”不仅是群众的“刚需”,更是许多城市迈向现代化的“标配”。
诚然,一个城市的现代化,要看高楼大厦撑起的“天际线”,也要看万家忧乐拼成的“地平线”;要有前景广阔的发展舞台,也要有孩子成长的造梦空间。正如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强调的,建强副中心,既要“强”在经济总量上,也要“强”在人民生活品质上;形成增长极,既要在经济增长上成为一“极”,也要在城市功能上成为一“极”。洛阳要重振辉煌,就要着力建设区域教育中心,提升教育的现代化水平,让教育这个“最长远最根本的民生”跟得上群众的期盼,让教育这个“筑梦的基石”跟得上城市的步伐。
国内一流、超前规划、书院主题、传承文化,这样的字眼,无疑勾勒出一所所现代化高中的模样。从教学区与游泳馆隔轴相对,到折叠园林、唐风建筑相得益彰,从教学区、生活区、服务区、运动区交相辉映,到科技楼、报告厅、艺术楼、体育馆一应俱全,透过规划建设方案不难发现,这次新建的7所高中,不仅一校一品一特色,更从一开始就对标“百年名校”,打造宜人空间尺度,把亲近自然、富有诗意的环境融入教育,把赓续文脉、彰显底蕴的元素融入日常,让现代化高中更具“现代范儿”。
更重要的是,这批新建高中投用后,腾出的老校区将改建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或幼儿园,相当于在城市中心区增加义务教育用地800余亩,可新增2万多个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学位。这一“建”一“增”,带来的不只是优质高中供给不足、布局不优的有效破解,更是对城市区教育资源布局的优化调整。一句话,就是以新建高中的“加法”,激发“更好的教育”的“乘法”,继而带来城市功能品质的全面提升!这样的追赶和跨越,背后照见的,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决心,是城市发展的雄心更是良心。
投资教育,就是投资家庭的希望,投资洛阳的未来!
事实上,从千里迢迢远赴深圳、珠海考察借鉴先进经验,到放眼全国遴选具有校园规划建设经验的一流规划设计团队,再到“线上线下”广泛征集300余条建议,从选址、规划、设计到开建,这批新建高中每个环节都精益求精,就是为了“让人民满意”,经得起时间的检验。
越是仰望星空,越要脚踏实地。下一步,要拿出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工匠精神”,按节点高标准推进校园工程建设,确保一门一窗、一砖一瓦都富有质感。同时,抓好现有学校的改造提升,以进一步深化“县管校聘”和校长职级制改革等为突破口,加快构建现代教育体系和现代学校治理体系,引领带动洛阳基础教育软硬件全面提升,真正让教育布局更合理、教育资源更优质、教育机会更公平。
强市必先强教,兴市必先兴才!
优化教育布局,深化教育改革,提升教育质量,努力做大优质教育的“蛋糕”,用教育温暖的光束照亮更多角落,帮孩子们遇见更好的自己,洛阳一定可以承载更多家庭的梦想,绽放重振辉煌的荣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