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味伊河渡,美食继续尝。上周,记者向您推荐了在市区难觅的粉汤,今天,向您推荐色泽鲜亮、食材丰富、美味营养的独乐园糊卜,吃上一碗,既满足味蕾,又能让肠胃感到舒服。
独乐园糊卜门面
寻味伊河渡,美食继续尝。上周,记者向您推荐了在市区难觅的粉汤,今天,向您推荐色泽鲜亮、食材丰富、美味营养的独乐园糊卜,吃上一碗,既满足味蕾,又能让肠胃感到舒服。
香气儿
伊滨区新源路伊河渡早茶街上的糊卜,是和几种菜一起炒制的,汤汁收进糊卜中,干爽味足。
“我们卖的叫粉糊卜,主材料糊卜是一种油饼。”独乐园糊卜店老板孙占伟边说边拿出这种长方形油饼,娴熟地切起来,很快,切成细约0.5公分的饼丝,即粉糊卜的主料。
先用蒜薹和葱花炝锅炒肉丝,然后加入包菜丝、豆芽,菜快熟时放入泡好的粉条、豆腐干及饼丝,调料很简单,即盐、酱油、味精。点水收汁,添点辣椒油,出锅前放蒜末、韭菜、香油调味,盛到碗中,再夹上一筷头炝汁胡萝卜丝,五颜六色,扑鼻香气儿。
文气儿
“伊河渡口一带的糊卜,以我们李村的最有名,庞村、诸葛、寇店等地,也都流行吃糊卜,之所以叫粉糊卜,是因为里面有我们这里特产的粉条。”孙占伟介绍。
关于粉糊卜的来历,还有一段和北宋大文豪司马光有关的传说。传说当年司马光在李村镇西约5公里处的独乐园编纂《资治通鉴》,经常废寝忘食。一日错过饭点后,厨子将放硬的烙饼和剩菜一起炒制,做成了这道美食,让司马光大为赞叹。此后,他去万安山消闲时,总会带点烙饼,让山下饭店如法炮制,并取名糊卜,此后,这道美食便在这一带流行开来。“最近许多学校在考试,带孩子来吃糊卜的人明显比平常多了,不知道是不是都想沾沾文气儿,让孩子考出个好成绩。”孙占伟乐呵呵地说。
粉糊卜
锅气儿
独乐园糊卜在搬入伊河渡早茶街前,在李村街上叫三最糊卜。孙占伟今年52岁,和妻子赵利娟经营饭店已有24年历史。孙占伟说,他父亲曾是李村镇食堂的厨师,自己开店后一直主营粉糊卜、烩面、凉菜、卤味等,凭着最经济、最实惠、最可口这三最,来的都是常客。
李村镇拆迁,他们把店搬到这里,让赵利娟欣慰和自豪的是,经常有老顾客找来吃。“以前在镇上上学的学生,现在拖家带口来吃,说最忘不了那口酸汤的味儿。”赵利娟说。
记者分享一下品尝心得,一定要就着老板特调的免费汤——吃几口浓香筋道的糊卜,喝一口酸爽解腻的汤,看似平淡无奇,却也回味悠长,问起让众多食客印象深刻的酸汤有啥秘诀,孙占伟微微一笑说“锅气儿”。
专家点评
糊卜的“三味”
《寻味伊河渡》专家团成员:李焕有
洛阳理工学院教授,河南省教育厅“劳动实践与研学旅行”专业指导委员会成员。
伊河渡的糊卜具有地域性。当地人都知道,东不过掘山岭,西只到诸葛街,南不越万安山,北就到伊河边,李村街的糊卜最好吃。饮食亦是如此。司马光的“糊卜故事”,使糊卜沾上了“文气儿”,其实,人们吃的不仅仅是糊卜,也是文化和文化背后的精神寄托。
在过去贫穷的年代,糊卜不嫌贫爱富。伊河渡,出力人多,挑担的,拉纤的……上到渡口,掏出自带的烙饼,让饭店的师傅抓把蔬菜,点上点儿水,炒成一碗热气腾腾的糊卜,外加一碗漂着葱花的酸汤,补充能量,消去疲劳。嚼着糊卜的“筋道”,喝着带“铁锅气儿”酸汤,儿时的家乡回忆瞬间溢满全身。
“三最”糊卜,更有“三味”的营养:“耐饥”的实在味,乡愁味,刺激味蕾的新鲜味儿……(洛报融媒·洛阳网记者 宋扬 文/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