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日下午,在洛龙区相公庄村吕蒙正寒窑遗址前,吕献亭老人随口就背诵出千古名篇《寒窑赋》。
大宋名相园里的建筑
“蜈蚣百足,行不及蛇;雄鸡两翼,飞不过鸦。马有千里之程,无骑不能自往……”
24日下午,在洛龙区相公庄村吕蒙正寒窑遗址前,吕献亭老人随口就背诵出千古名篇《寒窑赋》。
吕献亭是非遗“吕蒙正的故事”的传承人,他说,自己是吕蒙正的后人,整理传扬吕蒙正的故事,可以让后人更加全面地了解吕蒙正这位“三朝宰相”,同时弘扬苦读的精神。
百篇故事,曲折精彩
据吕献亭介绍,“吕蒙正的故事”由“寒窑苦读”“纺棉教子”“绣球招亲”“寺庙打斋”“学馆对诗”“举贤不避亲”等近百个故事组成,每个故事独立成篇,又有内在的联系。这些故事大都充满正能量,带给读者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吕献亭不紧不慢,娓娓道来,一个个精彩的小故事引人入胜,而让记者留下深刻印象的是“纺棉教子”和“举贤不避亲”。
“纺棉教子”:吕蒙正的父亲听信谗言,将母子二人赶出府去,两人流落到洛阳东的一个村子里,找了一个破窑栖身,吕母给村人纺棉赚钱糊口。小吕蒙正不仅没有叫过一声苦,还挖野菜、拾柴火,为母亲分忧。
知子莫若母。吕母知道孩子想读书,可家里根本请不起先生,好在她出身书香门第,跟着父亲读过《四书》《五经》等书。于是,她找来一些旧书,晚上一边纺棉,一边教儿子念书。吕蒙正聪明好学,不仅认真跟着母亲学,而且拾柴挖菜时,嘴里也不停在背诵。
吕母的“纺棉教子”和吕蒙正的勤奋,打动了村里的私塾先生,先生免费收他为“特别学生”,不仅传授他诗文,还送给他笔墨纸砚。
举贤不避亲:吕蒙正晚年辞官之后定居洛阳。有一年宋真宗外出巡游路过洛阳,探望吕蒙正。宋真宗问吕蒙正,现在朝堂之上谁可以担当重任?吕蒙正推荐了吕夷简。吕夷简是吕蒙正的亲侄子,吕蒙正说,吕夷简有辅佐皇帝治理天下的才干。果真如吕蒙正说的那样,后来吕夷简名列“昭勋阁功臣”的行列。于是,人们总结了一句话,“当官当如吕蒙正”。
两处景点,感悟先贤
听了“吕蒙正的故事”当然要到寒窑遗址看看。
吕蒙正寒窑旧址位于相公庄村东,窑洞方圆只有几米,窑顶坍塌无存,四壁仅存下部的砖砌残垣;“看,吕蒙正小时候就是在这座窑洞里读书的”,吕献亭指着这口破败的窑洞对记者说。
记者仔细查看,发现寒窑前矗立明代碑刻一通,上刻吕蒙正坐像。寒窑东,一个小土岗上有一小庙,庙门朝东,庙内有吕蒙正塑像。
吕献亭说,相公庄村其实最早叫坞流村,为纪念吕蒙正,才改名为相公庄村,并沿用至今。
看了寒窑,可以到大宋名相园游览一番。
洛阳大宋名相园,位于洛龙区佃庄镇潘穆路中段,距离相公庄村七八公里,主要展示以吕蒙正为代表的北宋时期在洛阳工作和生活过的几位名相的个人事迹、治国理念和各时代的文化面貌。整个园区为唐宋时期建筑风格,把苏州园林和北方四合院有机巧妙结合,形成精美无比的大观园式建筑画卷。(洛报融媒·洛阳网记者 张宝峰 文/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