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源不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不少。大明寺算一个。
大明寺古老的佛殿
济源不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不少。大明寺算一个。
这座古寺离洛阳挺近,驾车顺着洛吉快速通道往北走,不到一个半小时就到了。
寒冬腊月,寺院很是清净。小禅师见有客来,双手合十,笑容可掬。
他说,大明寺像一座“古建博物馆”,留存有元、明、清历代古建筑13座40余间。此外,还有一株千年七叶树,初夏开花,花如佛塔。
“倔强”的古轵国
大明寺地处济源市区南部的轵(zhǐ)城镇——古轵国中心。要说大明寺,先得说说古轵国。
古轵国,是东周时期的诸侯国,距今有两千多年历史,建国史挺有意思。
春秋时期,周襄王的弟弟王子带与王后勾结,起兵谋反,攻占洛阳。周襄王落荒而逃,求助于各路诸侯。
晋文公雪中送炭,帮助周襄王打败了王子带,使其重返洛阳。投桃报李,周襄王把黄河北岸的原城、阳樊等采邑赐给了晋国,以表彰晋文公的功劳。
原城、阳樊皆在今济源境内。
原城曾是夏朝都城所在地之一,史籍中有少康迁原、帝杼(zhù)居原的记载。原城人欣赏崇敬晋文公,很快就归附了晋国。
阳樊人却不干。他们本是周天子管辖的“直辖市市民”,若是阳樊划给晋国,他们就变成了“地级市市民”,心里憋屈。
阳樊大夫仓葛梗着脖子说,周襄王“赐地非赐百姓”,他可以交出城池,但要把城中百姓带走。晋文公被迫同意。
仓葛率众撤离,用战车围了一大片空地,建了一个新城。古人称车轴末端为“轵”,故而此城名唤轵城。
战国时期,轵城曾为韩国都城,后来又属魏国。史载,魏国轵城“富冠海内”,乃天下名都之一。
秦汉时期,轵城地位重要。汉惠帝的儿子刘朝、汉文帝的舅舅薄昭皆曾被封为轵侯,掌管轵城。
轵侯为了祭祖,在封地内建了一座祖庙,这便是大明寺的前身。
神奇的减柱造
北宋时期,轵侯祖庙被改建为寺院,曾叫通慧禅院。后来金军进犯中原,此寺因离北宋西京洛阳太近,也遭战火侵袭,佛殿被烧成了废墟。
元代,人们重建此寺,改寺名为“大明”,意为重见光明。
明、清往后,大明寺又经多次修葺,香火不断,梵音不绝。
如今的大明寺坐北朝南,三进院落,气派壮观,是河南省现存较完整的古建筑群之一。
佛殿沿中轴线对称分布,依次为山门、金刚殿、天王殿(遗址)、阎君殿、小坛、中佛殿、伽蓝殿、地藏殿、后佛殿等。
最有看头的是元代中佛殿,河南省仅存的四座元代单体木结构建筑之一。
其他佛殿多由四根柱子撑起屋顶,中佛殿却很特殊:殿内只有两根立柱,稳稳撑起了整个大殿。
禅师说,这叫减柱造,是种非常了不起的建筑手法,不但省木料,而且显得空间更为开阔,由此可见我国古代工匠精通力学原理。
中佛殿面阔三间,乃单檐歇山造。据寺内碑铭记载,此殿始建于元代,元仁宗曾亲临大明寺,焚香祭拜,为国祈福。
元朝是北方蒙古族建立的政权。大明寺里的元代建筑,并没有刻意追求造型的和谐圆润,往往取木料顺势搭建,风格自然,朴实生动。佛殿斗拱犹如刀枪剑戟,从屋檐下一根根戳出来,粗犷豪放,令人惊叹。
不凡的彩画
后佛殿梁架彩画也值得好好观赏。
后佛殿建于明代万历年间,清代曾加修缮;单檐悬山造,外檐、梁架、檩条、斗拱上遍施彩画。
我国古代遗留下来的建筑彩画非常少见。大明寺后佛殿的梁架彩画历经风雨,鲜艳如初。古建专家认为,这是我省最精美的清代中期殿堂式彩画,是研究中原地区古建筑彩绘艺术的宝贵资料,能得一见,实乃今人眼福。
一花一世界,一木一浮生。美是世界通用的语言。即便不懂建筑艺术,在大明寺里走一圈,也能感受到美的存在。(记者 张丽娜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