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落千丈,原形容琴声由高而低突然变化,现意为下降得很厉害,用来形容声誉、地位或经济状况急剧下降。这个成语,出自韩愈的诗作《听颖师弹琴》。
一落千丈,原形容琴声由高而低突然变化,现意为下降得很厉害,用来形容声誉、地位或经济状况急剧下降。这个成语,出自韩愈的诗作《听颖师弹琴》。
原诗是这样的: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颖乎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
此诗作于元和年间。相传当时唐朝有一个和尚,名叫颖。颖不远万里从印度来到中国,人们尊称他为颖师。
据说,颖师有一把古琴,长八尺一寸,用质地优良的古桐木制成,音色优美。他弹琴的技艺精湛,演奏时韵味特别,而且曲目很丰富,远近闻名。
有一个卧病在床的人,听到颖师弹琴的声音,忽然坐了起来,感觉自己病好了,不用再服药了。由此可见,这位颖师的琴技何其高妙。
大文学家韩愈也慕名前来听颖师弹琴,听完深受震动,作诗一首,即《听颖师弹琴》。
诗情跌宕起伏,忽而上扬轩昂,忽而“一落千丈”,忽而轻缓,忽而急促,层见(xiàn)叠出,变化无穷。历来写乐曲的诗,大都利用人类的通感,把比较难于捕捉的声音,化为可视可感的具体物象,令人获得“人同此心”的艺术享受。
读完全诗,觉得如在现场,怪不得后人把它与白居易的《琵琶行》、李贺的《李凭箜篌引》一并推许为“摹写声音至文”了。
宋代欧阳修、苏轼十分推重此诗。一日,欧阳修问苏轼:琴诗哪一首写得最好?苏轼回答:韩愈的《听颖师弹琴》最好。欧阳修说:这首诗最为奇妙艳丽。
当时,苏轼朋友家里有个擅长弹琵琶的人,请苏轼写首曲词。苏轼说自己很久没有写曲词了,特意拿韩愈的这首诗作为底本,稍加改动,使其合乎声律,易于弹奏。
苏轼的这首词,词调名《水调歌头》。全词是这样的:昵昵儿女语,灯火夜微明。恩怨尔汝来去,弹指泪和声。忽变轩昂勇士,一鼓填然作气,千里不留行。回首暮云远,飞絮搅青冥。
众禽里,真彩凤,独不鸣。跻攀寸步千险,一落百寻轻。烦子指间风雨,置我肠中冰炭,起坐不能平。推手从归去,无泪与君倾。
读完我们会发现,这首词相比韩退之的诗,和缓缠绵了许多。描写音乐,两者各有所长,“一落千丈”也好,缠绵和缓也好,都给人以美的感受,这就够了。(记者 刘永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