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墟卜辞记载有曾国的事迹。然而,史书屡见有姒姓缯国和鄫国的记录,且考古发现有姬姓曾国。那么,殷墟卜辞中的曾国到底是“姒姓缯(鄫)国”还是“姬姓曾国”?这个问题的澄清对研究夏代历史有重要意义。
殷墟卜辞记载有曾国的事迹。然而,史书屡见有姒姓缯国和鄫国的记录,且考古发现有姬姓曾国。那么,殷墟卜辞中的曾国到底是“姒姓缯(鄫)国”还是“姬姓曾国”?这个问题的澄清对研究夏代历史有重要意义。
殷墟卜辞与曾国事迹
殷墟卜辞常见有商王“左从曾”及“王阜于曾”等活动,为研究姒姓曾国的事迹提供了珍贵资料。
商王“立事于南”时“左从曾”的卜辞
“乙未卜,贞立事于南,右从我,中从舆,左从曾。十二月。”这是商王武丁征伐南国荆楚时“左从曾”的记录。
商王“立事于南”即莅临戎事于南方。商朝的军队有右、中、左“三师”的编制。“从”即率领,“我”“舆”“曾”都是方国名。这是商王武丁亲自率领商军三师分别在“我”“舆”“曾”的配合下,对南方的一次重大军事活动。
“曾”即曾国,学者或以为在今湖北枣阳、随县一带。其实,河南方城的姒姓曾国,地处中原通向“南土”的必经要道。因此,卜辞“左从曾”当指姒姓曾国,在今河南方城县一带。
据《诗·商颂·殷武》记载:“挞彼殷武,奋伐荆楚,深入其阻,裒荆之旅。”卜辞所记商王武丁“立事于南”,可能就是指《殷武》所说用兵“奋伐荆楚”的军事行动。
卜辞“王师于曾”
(1)□□卜,殼贞,王师于曾,迺乎敢錏(铔)。
(2)辛酉卜,宾贞,曾退化捔(角)。
(3)甲辰贞,毕以众曾伐召方。受佑。
(4)叀师令从曾。
这些都是武丁时期与曾国相关的卜辞。第(1)条中“王”指商王武丁。“师”,有驻扎之义。“王师于曾”表示商王率师驻扎在曾地。“乎”,命也。“敢”,勇敢。“錏”,《说文·金部》谓“颈铠也”。“铠”,甲兵。这条卜辞是说,贞人殼人卜问,商王率师驻扎在曾地,仍命勇敢地向前进发可以吗?
第(2)条中的“宾”,是武丁时期的贞人。“曾退化”,人名,商王的臣属,当是曾国贵族。“”,戕伐。“捔”同角,方国名。翏生盨(xǔ)铭有“王征南淮夷,伐角津”、噩侯鼎铭有“王南征,伐角”语。“角津”即“角”,在江苏宿迁市东南。这条卜辞是说,贞人宾问,让曾退化率军去戕伐角方可以吗?
第(3)条中的“毕”是武丁时期的重要将领。“众曾”即曾国的民众。“召方”,方国名,《左传》有“郫邵”,《后汉书·郡国志》垣县有“邵亭”,在今河南济源市西北。这条卜辞是贞问,让毕率领曾国的众人去攻伐召方,会受到佑助吗?
第(4)条“叀”,读如惠,发语辞,与典籍中的“唯”“惟”用法相类。“师”,商王的军队。“令从曾”,命令率领曾国的军队。
上述卜辞说明,商王可以在曾国驻扎军队,并可以率领、命令曾国的军队参与征讨其他方国的军事活动。由此可见曾国与商王的臣属关系。
姒姓缯国及其迁徙
缯国本是夏王少康后裔的封国,也是商周时期的著名国族。《国语·周语下》记载王子晋的话说:“有夏虽衰,杞、鄫犹在。”韦昭注:“杞、鄫二国,夏后也。犹在,在灵王之世也。”《潜夫论·志氏姓》载:“武王克商,而封其后于杞,或封于缯。”《世本·氏姓篇》曰:“鄫,鄫氏,分封用国为氏,鲁有鄫鼓氏。曾氏,夏少康封其少子曲烈于鄫。”《世本·氏姓篇》载:“鄫,姒姓,子爵。”这说明姒姓鄫国本是少康少子曲烈的封国。
河南方城县境内的缯国
“鄫”或书作缯。西周末年,缯人与申人联合西戎攻伐周幽王。《国语·周语中》:“杞、缯由太姒。”《国语·郑语》载:“申、缯西戎方强,王室方骚,将以纵欲,不亦难乎?”韦昭注:“缯,姒姓,申之与国也。”《国语·晋语一》记载史苏说:“申人、缯人召西戎以伐周,周于是乎亡。”韦昭注:“申,姜姓之国,平王母家也。鄫,姒姓,禹后也。鄫及西戎素与申国婚姻同好。”《史记·周本纪》也说:“申侯怒,与缯、西夷犬戎攻幽王。”《索隐》曰:“缯,国名,夏同姓。”《正义》引《括地志》云:“缯县在泝州承县,古侯国,禹后。”“申”在今河南南阳市区东北部,“缯”与申国为邻,在今河南方城县南。
姒姓缯国在今南阳盆地。《左传·哀公四年》载:“夏,楚人既克夷虎,乃谋北方。左司马眅、申公寿余、叶公诸梁致蔡于负函,致方城之外于缯关。”杨伯峻注:“据江永《考实》,缯关在今河南方城县。”《荀子·尧问》载:“缯丘之封人见楚相孙叔敖。”杨倞注:“缯同鄫。缯丘,故国。封人,掌疆界。”“丘”与“墟”同义,地名缯丘,就是因为是缯国旧都所在。这说明春秋晚期以前,缯国已迁离今南阳市境。
西周金文“在曾”的地望
周昭王南征时“在曾”的地望。西周初年的中甗(yǎn)铭:“王令中先省南国贯行,设居在曾……中省自方邓、洀刍邦,在噩师次。”静方鼎铭:省南国“在曾、噩师”。“邓”,在今河南邓州境。“洀”即朝,《汉书·地理志》南阳郡有“朝阳”县,在今河南邓州东。“噩”即西鄂。《汉书·地理志》南阳郡有“西鄂”县。“西鄂故城”在今南阳市石桥镇西南。这说明“曾”与“邓”“朝”“西鄂”为邻,正处“省南国”的交通要冲。故这里的“曾”即姒姓曾国,当在今河南方城县南。
山东枣庄市境内的鄫国
《春秋·僖公十四年》记载:“夏六月,季姬及鄫子遇于防。使鄫子来朝。”《左传·僖公十五年》说:“季姬归于鄫。”“鄫”,《谷梁传》作“缯”。杨伯峻注:“鄫、缯古书多通用。鄫,国名,姒姓。”鄫国故城在今山东枣庄市东北。公元前645年,鄫子与妇人季姬朝见鲁国。由此可见,春秋中期,鄫国已东迁到今山东枣庄市境内。
《左传·僖公十九年》:“六月,宋公、曹人、邾人盟于曹南。鄫子会盟于邾。己酉,邾人执鄫子,用之。”杜预注:“不及曹南之盟,诸侯既罢,鄫乃会之于邾。”邾国位于今山东邹城市南。公元前641年,鄫子因没有按时参加诸侯在“曹南”的会盟,便被邾国首领杀害用来祭祀其社稷神灵。
《春秋·宣公十八年》载:“秋七月,邾人戕鄫子于鄫。”公元前591年,邾国派人到鄫国暗杀了鄫国的首领。鄫国首领两次被邾国杀害,由此可见其衰弱的程度。
《春秋·襄公四年》载:“冬十月,邾人、莒人伐鄫,臧纥救鄫,侵邾,败于狐骀。”“莒”国在今山东莒县,“狐骀”在今滕州市东南的狐骀山。公元前569年,邾国联合莒国共同攻伐鄫国,鲁国派兵增援而被打败。
据《左传·襄公五年》记载,公元前568年夏,鲁“叔孙豹、鄫世子巫”到晋国,办理鄫国隶属鲁国的手续,说明鄫国已成为鲁国的附庸。
《左传·襄公六年》:“莒人灭鄫,鄫恃赂也。”公元前567年,莒国对鲁国“属鄫”深感不满,便出兵灭掉鄫国。
据《世本·氏姓篇》,鄫亡国后“鄫太子巫仕鲁,去邑为曾氏。巫生阜,阜生晳,晳生参,字子舆,父子并仲尼弟子。”这说明孔子著名弟子曾参,就是姒姓曾国的后裔。
姒姓缯国铜器与考古发现
20世纪60年代以来发现的春秋时期青铜器和姒姓曾国故地的夏商考古发掘工作,为姒姓曾国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新资料。
姒姓曾国青铜器的重要发现
商周时期,有夏禹后裔的姒姓曾国和周人后裔的姬姓曾国。传世和考古发现的曾国青铜器数量颇多,国名均书作“曾”,且大都没有明确的出土地点。其中,有的当属姒姓缯国,有的当属姬姓曾国。1978年,湖北随州市西郊发现的战国早期曾侯乙墓出土的大量青铜器,便属姬姓曾国的器物。但是,大多数曾国铜器的族属,尚难分清。
1964年,上海博物馆从湖北征集到一件曾子斿铜鼎,其铭文开头说:“曾子斿择其吉金用铸舃彝,惠于剌(烈)曲。”1966年,湖北京山县苏家垅出土曾侯仲子斿父鼎诸器。其中的曾侯仲子斿父鼎铭曰:“曾侯仲子斿父自作鼎彝”,同时出土的还有曾仲斿父方壶等。这些铜器均属春秋早期,当是同一人铸作的礼器。“剌”通烈。马承源先生《商周青铜器铭文选》指出:“烈曲”即姒姓曾国始祖“曲烈”的倒文,其说甚是。杨宽先生也说:“《世本》‘曲烈’可能是‘烈曲’之误。”1981年,山东临朐县泉头村出土的上曾太子般殷鼎,时代属春秋早中期。
因山东临朐远离湖北随州,因此上曾太子般殷鼎和曾侯仲子斿父诸器,当属姒姓曾国的遗物。
姒姓曾国夏代遗址的重要发现
1994年,考古人员对河南方城八里桥遗址进行调查和发掘,发现这处遗址的文化内涵丰富,遗物主要有陶器、石器和兽骨等。陶器有陶鬲、陶鼎、陶罐、陶盆、陶甑、陶缸、陶豆、陶爵、大口尊、陶器盖等生活器皿,石器有石锛、石斧、石钺、石铲、石刀、石杵、砺石等生产工具和兵器,还有牛角形器,用羊肩胛骨制作的卜骨和“刻划文字”等。这些器物的“文化特征与以二里头遗址为代表的二里头文化相符合”,年代“约相当于二里头文化三期”。
八里桥遗址的面积约40万平方米,具有二里头文化中心聚落的地位。方城县文物局的李迎年先生撰文《从方城八里桥夏商遗址看曲烈的封地》,将八里桥遗址与夏代曾国联系起来,得到学术界的赞同。目前,学术界已认定河南方城为“中华曾氏祖根地”。(蔡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