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风最早出现于西周时期,是帝王权力和尊严的象征,自汉代以后逐渐进入寻常百姓家。到了明清,屏风发展至顶峰,造型更为精巧,制作工艺更为高超,装饰更为华丽,观赏性和艺术性也都有所增强。
开栏语
屏风,即“屏其风也”,是中国古代建筑物内部挡风用的一种家具。从象征帝王权力,到进入寻常百姓家,从单一实用性到兼具装饰功能,屏风有着鲜明的历史烙印,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信息,折射着古人的空间智慧。今起本报开设《屏风品鉴》栏目,带您一起了解洛阳民俗博物馆馆藏屏风精品,品读它们背后的故事。
屏风最早出现于西周时期,是帝王权力和尊严的象征,自汉代以后逐渐进入寻常百姓家。到了明清,屏风发展至顶峰,造型更为精巧,制作工艺更为高超,装饰更为华丽,观赏性和艺术性也都有所增强。今天,咱们来欣赏一件来自皇家的精品——清乾隆御制《鸡雏待饲图》(上图)诗文插屏。
集乾隆诗、书于一体
清乾隆御制《鸡雏待饲图》诗文插屏,高0.63米,宽0.58米,厚0.025米。插屏由座和屏两部分组成,双面屏心,边框和插座材质均为紫檀木。
该插屏集乾隆诗、书于一体。插屏正面为乾隆《鸡雏待饲图》题跋,采用名贵青白玉雕刻后镶嵌于屏心,诗文为乾隆罕见的隶书字体,每个字约1厘米见方,面积虽小但气韵饱满。
诗文右侧以玉石雕刻两只鸡雏,取材于南宋李迪的《鸡雏待饲图》。鸡雏一卧一立,面朝同一方向,仿佛听见母鸡觅食的召唤,正欲奔去。画面构图简洁、传神,将鸡雏嗷嗷待哺的情态表现得淋漓尽致。
反面屏心为兰草图,黑色背景底色,以绿色玉石雕琢成兰草枝叶形态,以白玉雕琢成兰花后镶嵌于屏心,兰草枝叶长度不一,给人以随风摇曳的动态感。
插屏正面边框雕刻蝙蝠、“寿”字、如意云纹等吉祥寓意纹饰,插屏下部的绦条板雕刻夔龙纹、西番莲纹。屏座使用双头象座,象身雕刻佛教常见的宝珠垂幔,象鼻均弯曲上卷,象鼻上的皱褶、鼻孔及眉眼清晰可见,雕工精细,造型典雅。
寓意“父母官当爱民如子”
屏风题跋内容如下——
“待饲摹李画,吾心重念之。设如歉岁值,谁救小民饥。独我诚深惧,诸臣愿共思。子与举稷语,应各慎攸司。偶咏宋人名流集藻画册中李迪《鸡雏待饲图》,恻然有怀于灾壤饥民之无救也。因摹其画,即用题迪画韵成什命泐石,以示为民父母之官,题李诗并书于左。双雏如仰望,其母竟何之。未解率场啄,谁怜空腹饥。展图一絜(jié)矩,触目切深思。灾壤民待哺,慎哉群有司。戊申仲秋上浣御题。”落款为“古希天子之宝”。
洛阳民俗博物馆馆长田国杰介绍,文中所指的“灾壤饥民”是发生于清乾隆五十三年(公元1788年)的湖北荆州洪灾一事。当年六月,长江发生特大洪水,造成“荆州府兵民淹毙万余,浮尸满目,阖城湮没”的千古奇灾。乾隆闻讯大为震惊,要求追究成灾原因、惩治涉事官吏,并派钦差大臣阿桂赴湖北查办灾情,同时下旨拨户部帑(tǎng)银200万两抚恤死伤者。
田国杰说,乾隆从李迪的《鸡雏待饲图》联想到勤政爱民的治国之策,感悟良多,故谕令摹刻多份,颁赐给各省督抚,希望这些地方父母官将所辖地区的百姓视为图中的鸡雏,在处理政务时要“实心经理,勿忘小民嗷嗷待哺之情”。
宫廷御用之物尽显奢华
清乾隆御制《鸡雏待饲图》诗文插屏原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系乾隆五十三年由宫廷造办处制作。
造办处是清宫制作皇家用品的专门机构,建于康熙年间,先后设有60多个专业作坊,并营运至1924年。造办处所做之物与皇室生活息息相关,所以设有不同类型的作坊,包括玻璃厂、珐琅作、油木作等。除了制造、修缮御用品,还参与装修陈设、地图绘制、兵工制造等事宜,规模相当庞大。
田国杰说,当时全国各地的顶级工匠云集北京,为皇室生产最一流的物品。造办处内除了工匠顶级,用料也是最好的,用品大多会选用紫檀、黄花梨、铁梨木、乌木等珍贵木材,装饰材料则包括金、银、白铜、宝石和玉石。
清乾隆御制《鸡雏待饲图》诗文插屏材质为名贵的紫檀,镶嵌玉石,雕琢精美细腻,意境高远。看到它,即可想见当时宫廷造办处制作物品之奢华。(记者 智慧 通讯员 张雪萍 燕亚东 文/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