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有幸埋忠骨。在新安县青要山北麓的一个小村子,一段感人的爱党拥军事迹流传了73年,近日才被外界所知。
武兴荣在武周德家老宅(野战医院旧址)
青山有幸埋忠骨。在新安县青要山北麓的一个小村子,一段感人的爱党拥军事迹流传了73年,近日才被外界所知。
“父亲和姑父生前经常念叨,要保护好两位烈士的墓地,现在,烈士的墓地和事迹受到了关注,我和父辈的心愿终于圆了。”13日,61岁的樊作荣激动地说。
1947年,焦作沁阳籍烈士闫希山、闫希顺在位于新安县青要山的一个山村牺牲,遗体被当地村民安葬在山坡上。73年来,村民坚持为烈士守墓。
12月10日早上,新安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局长高保军接到市民政局转来的一封群众来信,写信人是樊作荣,樊作荣称在他们村里有两座烈士墓,烈士阎希山(音)、阎希顺(音)于1947年牺牲,墓地被村民保护至今。由于村民们已搬迁移民,他希望相关部门能将烈士墓保护起来,并宣传烈士的英勇事迹。
当日上午,高保军查询1955年版的新安县烈士英名录,在非新安籍英名录中找到了烈士的名字,分别为闫希山、闫希顺。
随后,高保军在樊作荣的带领下,前往新安县青要山,他们从青要山和合塬下山,经过一个多小时的翻山越岭,最终在一处名叫宋家坪的山坡上找到了烈士的墓地。
樊作荣说,他从小就听父亲樊西坤和姑父武周德说起,1947年夏天,解放军设于青要山北麓郭占村的野战医院迎来一批伤员,其中27岁的闫希山和25岁的闫希顺是堂兄弟,焦作沁阳人。二人伤重不治后,遗体被葬在郭占村西北方两公里的宋家坪,为了不被敌军发现,墓地未留坟头,仅在烈士墓前设置了石头供桌作为标记。
13日,洛报融媒记者和高保军、樊作荣一起赶到宋家坪看到,山林之间一处不起眼的平地即烈士墓所在地。烈士墓坐西北,朝东南,左侧为闫希山之墓,右侧为闫希顺之墓。
武周德的侄子、73岁的武兴荣也一起来到烈士墓前。他告诉记者,郭占村山高林密,在1961年之前归渑池县管辖,现属于新安县青要山镇。1997年,村民们整体搬迁,郭占村的旧房子已被废弃。
13日,记者来到武周德家的老宅看到,堂屋是砖石结构的瓦房,虽然破败,但还找到了药瓶、煤油灯等物品,应与野战医院有关。
“郭占村四面环山,交通不便,较为隐蔽,解放军因此在这里设立野战医院。”武兴荣说,听老人们提起,野战医院存在了一年零三个月,手术室位于武周德家,伤员们住在村民家里。1948年新安解放后,野战医院即撤离。
“姑父和父亲去世后,为烈士守墓的责任交到了我手里,每年清明节,我和其他村民总要来为烈士扫墓。”樊作荣说,他已过花甲之年,想把烈士墓的情况反映给相关部门,寻求支持。
“经查询相关史料推测,闫希山、闫希顺为支前民兵。”高保军告诉记者,1947年8月14日,来自沁阳县(现沁阳市)的3000余名民兵集合,召开南下支前誓师大会,跟随解放军奔赴前线。之后,支前民兵随陈谢兵团渡过黄河,在渑池县段村乡石门沟口与国民党军队发生遭遇战,闫氏兄弟在战斗中受伤,被送往郭占村接受治疗,不幸伤重牺牲。
“由于闫希山、闫希顺烈士的墓地位置偏僻,我们计划将其迁至新安县烈士陵园,方便群众祭扫。”高保军说,下一步,还要通过媒体为烈士寻亲,大力宣传烈士事迹。(洛报融媒记者 余子愚 通讯员 李学军 文/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