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网首页 新闻 县区 百姓呼声 电子报 网站投稿 洛阳社区
  新闻 | 图片 | 洛阳

河洛大地流淌着幸福的河

您当前的位置 : 洛阳网 > 新闻中心 > 洛阳 > 洛阳新闻  来源: 洛阳网-洛阳日报 2020.12.04 09:48

  “十三五”期间,洛阳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积极融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按照省委、省政府“四水同治”部署要求,坚持生态保护为先、确保安澜为底、统筹治理为要、传承文化为魂、高质量发展为本,深化拓展“四河五渠”综合治理,扎实开展新时代大保护大治理大提升治水兴水行动,“水清、岸绿、路畅、惠民”治理目标初步实现,一幅城水相依、水绿相融、人水和谐的美好画卷正徐徐展开。

  《洛阳日报》今日推出特刊,全面展示洛阳立足副中心、都市圈建设,持续推进“四水同治”,以水而定、量水而行,谋划长远、干在当下,一张蓝图绘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让母亲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经验和做法。敬请关注。

 

  我市聚焦“四水同治”,发力“四河五渠”,推动大保护大治理大提升,水清、岸绿、路畅、惠民成为治水兴水新图景——

  河洛大地流淌着幸福的河

黄河新安段 记者 曾宪平 摄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在河洛大地,出峡谷、入平原,连同其支流伊、洛、瀍、涧,织就了密布的河湖水网,与北部太行山、南部伏牛山构筑了独特的“一河两山”生态屏障,更孕育了厚重灿烂的河洛文化。

  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从此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

  进入“十三五”以来,洛阳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积极融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按照省委省政府“四水同治”部署要求,坚持生态保护为先、确保安澜为底、统筹治理为要、传承文化为魂、高质量发展为本,深化拓展“四河五渠”综合治理,扎实开展新时代大保护大治理大提升治水兴水行动,“水清、岸绿、路畅、惠民”治理目标初步实现。

黄河孟津段 记者 刘冰 摄

  重在保护,黄河风光好

  在洛阳,黄河蜿蜒96公里,以小浪底为界,划分出黄河中游和下游,形成了一道集山区峡谷、高峡平湖、平原滩区等多样景观风貌于一体的生态长廊。

  在烟波浩渺的小浪底库区上游,曲曲弯弯的河道岸线塑造了雄浑壮美的山水景色。来到新安县正村镇大河田园沟域,大河生态宜人,田园风光锦绣,黄河翠色尽收眼底。驱车行驶在黄河生态大道上,一株株白皮松、油松迎风而立,如卫兵一般守卫着黄河母亲。

  当地一位老人感慨道:“这里原是荒山坡、乱石岗,遍布荆棘,短短几年工夫,天翻地覆,换了模样!”以往,人们住在黄河边,却看不见黄河水。而今路通了、岸绿了,人们亲近黄河,享受着生态福祉,底气自信也油然而生。

  从峡谷到库区,黄河在小浪底大坝的臂弯中汇成碧波万顷,横无际涯。曾几何时,桀骜不驯的黄河水患频发。1994年,小浪底水利枢纽开工建设,2001年主体工程完工,黄河从此安澜。然而,受邙山阻隔,洛阳开发利用黄河水并不容易。这些年,引黄入洛工程20公里隧洞贯通之后,配套河渠补给、自来水厂等工程相继落成,整体激活城市水系。小浪底南岸灌区工程全面实施,这个由干渠、支渠、田间配套工程和城镇供水管线组成的巨大水网,将让53.68万亩旱地变成沃野。

  小浪底水利枢纽以下,黄河出山入滩。在这里,河道变宽、流速放缓,黄河湿地是鸟儿的天堂。“过去五年,黄河湿地洛阳段观测到的鸟类从249种增加到262种。”黄河湿地孟津管理中心高级工程师马朝红说,“13种看似不多,实则难能可贵,包括‘鸟中大熊猫’黑鹳在内的许多珍稀鸟类已是洛阳的‘常客’。”

  鸟儿的青睐,缘于保护黄河的决心和定力。在黄河南岸孟津段,采砂场被全面清退,黄河生态廊道串联起大河风光、美丽乡村、文旅景点,成为骑行爱好者的“网红打卡地”。在黄河北岸吉利段,鹤鸣湖、清水湾、流花溪、飞苇渡、白鹤洲……曾经随处可见的鱼塘“变身”水系相连的湿地景观,被人们津津乐道。

  时下入冬转冷,黄河生态廊道建设依然热火朝天。黄河两岸,随处可见栽苗植绿的身影、筑路修渠的场面。未来,河滩湿地水鸟竞翔、堤岸道路绿色成廊、沿线山坡青山滴翠的黄河生态格局将更加靓丽。

 
美丽洛河,水鸟翩跹 记者 刘冰 摄

  全域治理,水韵满洛城

  如果说,北方的冬天是凋零的,那么游在洛阳,伊、洛、瀍、涧等河渠水系的水韵之美、生态之绿、文化之韵、民生之乐,无疑是一抹亮色。

  来到延绵数十公里的伊河伊水游园、洛河洛浦公园,芳草萋萋、碧水悠悠,一派人水和谐的生动意境;再到兴洛湖公园、隋唐城遗址植物园、文博体育公园,河渠水系把大公园、小绿地“串珠成链”,成为宝贵的城市“留白”……

  河渠水系之变,重塑了副中心城市的颜值和气质。可是,这些优美的滨水空间有的曾经是“藏污纳垢”的地方——垃圾场遍地、“散乱污”企业扎堆、黑臭水体滋生。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黄河的问题“表象在黄河,根子在流域”。洛阳因水而兴,中心城区和县城都沿河布局,尽管治河治水的实践从未中断,但水量不足、水质不良、河岸不绿、堤防不牢、设施不全、道路不畅等问题依然存在。

  对此,洛阳贯彻落实“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和省委省政府“四水同治”决策部署,把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全流域治理统筹起来,强力治污水、铁腕清“四乱”、沿河布绿带、岸线建公园,让黄河水系宛若一条条“绿色动脉”萦绕河洛大地。

  治水兴水,重在保护,要在治理。以黄河干支流为重点,以伊、洛、瀍、涧及中州渠、大明渠、铁路防洪渠、秦岭防洪渠、邙岭渠等“四河五渠”综合治理为切入点,洛阳一体推进全市域水环境综合治理,累计投资400余亿元,实施截污治污、引水补源、河道治理、游园湿地、沿河路网、沿河棚改等一揽子重大工程,地表水环境质量居全省前列,实现水清岸绿惠民生、一河清水润洛城。

  洛阳坚持河道治理与生态绿化结合、生态修复与生活休闲结合,拓展绿色空间,提升绿化品质,360公里滨水“乐道”串联城区、278个城市游园绿意盎然,“开窗见绿、出门进园,四季常绿、三季有花”成为群众家门口的绿色福利。

  临黄河而知中国,临河洛而知华夏。伊水之畔,卢舍那大佛矗立千年;洛河沿线,五大都城遗址一字排开,隋唐洛阳城国家历史文化公园彰显国际文化矩阵魅力;而在伊洛之间,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揭开了“最早中国”的面纱……洛阳把弘扬黄河文化贯穿治水兴水,把洛阳历史记忆、文化脉络融入水生态、水景观,建成各类博物馆90座、城市书房204座,古今辉映、诗和远方的城市魅力更加彰显。

  漫步在水边,徜徉在“乐道”,静坐在书房,穿越在历史……这就是洛阳城的水韵美,这就是洛阳人的幸福感。

 
伊河、洛河交汇处 记者 曾宪平 摄

  治水兴水,打造幸福河

  前不久,伊洛河全国示范河湖建设顺利通过水利部验收,成为全省唯一的全国示范河湖,被誉为黄河流域河湖治理和生态保护的样板。荣誉背后,有一群爱河、护河、巡河、清河的人——河长。

  “水质怎么样?”“有没有新的排污口?”“群众生活在河渠沿岸,掌握水情水质第一手资料,最有发言权,大家都要行动起来。”……每一次河长巡河,都是在用脚步丈量忠诚。乱占、乱采、乱堆、乱建,是他们的“眼中钉、肉中刺”。走到哪里,他们都是一张“婆婆嘴”,宣传教育、动员群众,不遗余力。

  过去,“九龙治水”,管不好一条河。现在,无论是大河大库,还是涓涓细流,都有了河长湖长。河长上岗,河流变样。洛阳在实现无人机常态化全流域巡河基础上,探索建立“河长+检察长+警长”联合执法新模式,构建“民间河长+媒体+群众+志愿者”社会监督机制,推动河长制由全面建立转向全面见效、从“有名有实”走向“有力有为”。

  在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框架下,洛阳向河湖管理顽疾宣战,扎实推动河湖“清四乱”专项行动,乱占、乱采、乱堆、乱建等河湖管理保护突出问题得到专项整治,收到明显成效。特别是严厉打击非法采砂行为,一手抓非法采砂场取缔、一手抓规范采砂场建设,堵疏结合、破立并举,有效恢复河湖生态环境。

  回望来时的路,以黄河为统揽,全市域大治理,洛阳上下治水兴水的氛围更加浓厚,践行新发展理念更加自觉,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更加充盈,河洛儿女的自信心更加强劲。前不久,省委省政府通过《洛阳都市圈发展规划》,其中最鲜明的特色就是构建生态都市圈,放眼全国,独树一帜。

  其实,治水兴水,不仅还了老百姓“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的生态景象,更拓展了高质量发展的新空间——以生态治理倒逼产业结构调整,万元地区生产总值实际用水量下降至21.6立方米,连续两年被国务院表彰为工业稳增长和转型升级成效明显市;因地制宜建成53条沟域经济示范带,实现了以小沟域支撑大流域;加强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河洛文化影响力感召力持续提升,央视中秋晚会让洛阳盛装出镜、惊艳世界……

  治水兴水,久久为功。站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即将开启的历史关口,洛阳将全面融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立足副中心、都市圈建设,持续推进“四水同治”,大力实施新时代大保护大治理大提升治水兴水行动,以水而定、量水而行,谋划长远、干在当下,一张蓝图绘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真正让母亲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记者 白云飞)

 
洛河市区段 记者 刘冰 摄

  高效利用水资源 引水补源“活力”来 顷顷碧波润洛城

  水是城市的血脉,赋予城市灵气,孕育城市生机。

  今年春天,位于新安县的引畛济涧工程成功试通水,标志着我市12项“引水补源”工程全部完工。

  自古以来,洛阳就是一座与水结缘的城市,但是洛阳“五山四岭一分川”,山区丘陵居多,降水主要集中在汛期,且水资源分布不均。“引水补源”是破解水资源分布不均、优化流域水生态环境、保障城乡供水安全的重要载体。

  近年,我市加快实施“引水补源”,科学谋划、全面推进,利用水位、地势和水量调节水资源,在建造引水线路过程中,遇山打洞,遇沟架桥,利用地形地貌,因势利导,实现自流引水,相继完成引黄入洛、引畛济涧、引黄济瀍、引洛济伊、引洛济秦、提黄补瀍、伊洛连通、中州渠、伊东渠、陆浑东干渠等10项侧重生态补水工程,以及陆浑水库引水、故县水库引水等2项城市供水工程。“引水补源”工程共长320公里,引水能力66立方米/秒,日引水量570万立方米,切实增强水资源统筹调配能力,着力为加快洛阳副中心城市建设提供水利保障。

  2015年,引黄入洛工程主隧洞全线贯通。引黄入洛工程正式通水以来,已累计为城市供水数亿立方米。随着黄河水源源不断地注入,瀍河、涧河、中州渠、铁路防洪渠等城市水系水源不够、水量不足、水质不优的问题迎刃而解。

 
瀍河入洛河处 记者 曾宪平 摄

  让我们把目光转向瀍河入洛河口处,这里呈现另一番美景——波光粼粼的河面、古色古香的亭台、层次分明的绿植。随着引黄入洛工程的实施,曾经流量不足的瀍河展新颜,水美景美,令人陶醉。

  目前,引黄入洛工程配套建设的邙岭水厂也在加快建设,优质的黄河水将有效改善我市城区水资源结构及周边用水紧张等问题。同时,陆浑水库引水工程、故县水库引水工程和正在建设的邙岭水厂可满足我市用地表水替代地下水的需求,对我市提高地表水利用率、保障居民饮水安全、调整水资源配置结构意义重大。

  治水兴水,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近年,我市不断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实施“四水同治”、加快水利现代化建设,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治水兴水的重要抓手,结合全省水利“十大工程”建设,谋划水生态治理项目457个,累计实施重点项目248个,建成投用12项“引水补源”工程,“四水同治”越抓越具体、越抓越有成效。(记者 何奕儒 通讯员 郑斐冉)

瀍河市区段 记者 张光辉 摄

  综合治理水环境 河渠治理成效显 水清岸绿入画来

  入冬后,穿城而过的洛河显现出别样之美,河面波光粼粼,不时有水鸟飞过。“就像生活在公园里,水韵洛阳真是美!”市民张先生说。

  张先生眼前的美景是我市“四河五渠”综合治理成效的缩影。近年,我市以黄河干支流为重点,以伊、洛、瀍、涧及中州渠、大明渠、铁路防洪渠、秦岭防洪渠、邙岭渠等“四河五渠”综合治理为切入点,一体推进全市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打通治水兴水“大动脉”,贯通流域沟域“小血管”,地表水环境质量居全省前列,实现水清岸绿惠民生、一河清水润洛城。

  移步至伊河畔。伊水游园沿着蜿蜒的伊河河道而建,已成为集生态休闲、体育健身、观光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大型城市公园,美了城市,乐了市民,成为洛阳的热门“打卡地”。

  随着我市推动“四河五渠”综合治理长效化,统筹推进水、城、山、田、园、林、路等综合治理提升,实施截污治污、引水补源、湿地游园、河流清洁、路网建设、沿河棚改等一揽子重点工程,268公里河道综合治理、两岸生态改善、绿色生态走廊贯通。市、县两级饮用水源地整治实现全覆盖,沿线排污口全面截流,黑臭水体动态清零,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99.3%,全市优良水体比例达85%。

  俯瞰广袤的河洛大地,随着水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一幅生态美丽、幸福宜居的水韵画卷正徐徐展开。

  “通过综合治理,涧河的水质和生态环境明显变好了,鸟儿也把这里当成了‘乐园’。”近日,牛女士在涧河华山桥至同乐桥段南岸的“乐道”上散步,偶尔有水鸟掠过河面。

 
水清岸绿 记者 鲁博 摄

  发源于孟津县横水镇的瀍河,一路蜿蜒流入洛河。如今,瀍河岸边点缀着一座座水景相融、人水相亲的公园,还有众人熟知的铜驼暮雨、瀍壑朱樱等景观。

  为了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着力实现“水清、岸绿、路畅、惠民、共享”的目标,我市探索建立“河长+检察长+警长”联合执法新模式,构建“民间河长+媒体+群众+志愿者”社会监督机制,推动河长制从“有名有实”走向“有力有为”,实行“人防+技防”,用无人机巡河,实现河湖管护全天候、反馈“零延迟”。

  良好的水生态是宜居城市的应有之义,随着我市以沿黄生态保护治理为引领,持续深化“四河五渠”综合治理,顷顷碧波走进人们的生活,河洛大地正在绘就人水和谐的绿色画卷。(记者 何奕儒 通讯员 郑斐冉)

 
伊河栾川段 记者 曾宪平 摄

  系统修复水生态 绿色屏障添新景 林茂水清生态美

  初冬,新安县郁山林场石寺坡林区依然郁郁葱葱,站在山巅,黄河映入眼帘。这片林区北面是悬崖,紧临黄河,南面坡度较缓,四下里是密密匝匝的松树,一眼望不到边。

  “人养树,树养水,水养人,谁也离不开谁。”林场职工仝联星感慨道。石寺坡林区多石少土、荒芜贫瘠,属难啃的“造林困难地”。随着黄河生态廊道建设全面铺开,沿黄绿化提速提质,石寺坡林区越来越绿、越来越美。

  与石寺坡林区的雄浑之美不同,瀍河朱樱湖湿地尽显江南水韵,阳光和煦,水系蜿蜒,郁郁葱葱。以前,这片位于城区的河滩地几近干涸,私搭乱建比比皆是。现在经过拦蓄调节、生态治理,朱樱湖湿地环境大为改观,还种有水草、林木涵养净化水源,搭配亭台轩榭,成为群众休闲的好去处。

  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修复水生态必须统筹实施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近年,洛阳坚持以黄河生态廊道建设为重点,全域推进国土绿化提速提质,持续加大湿地保护修复力度,全面提升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态产品供给能力,进一步擦亮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的“金质名片”。

伊河湿地公园 记者 曾宪平 摄

  修复水生态,绿色是基底。按照堤外“绿廊”、堤内“绿网”、城市“绿芯”思路,洛阳高标准实施黄河生态大道建设和沿黄绿化,完成沿黄绿化13万亩,着力打造黄河沿线重要的绿色屏障、展示黄河风光的重要窗口。在此基础上,各地大力实施主要河流廊道沿线绿化和游园、“乐道”建设,构筑了绿廊贯通、绿园点缀、绿道串联、绿肺润城的城市生态网络,森林覆盖率达到45.3%,让河洛山川碧绿满眼。

  水是湿地的灵魂。近年,洛阳以加快创建“国际湿地城市”为抓手,以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重点,推动湿地生态修复“扩面、增量、提质”,建成国家湿地公园2座、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个、大中型湿地35个,水系成线、草长莺飞、水禽翔集的湿地景观俯仰可瞻。

  与此同时,着眼于夯实蓄水保土、水源涵养能力,洛阳统筹推进封山育林、退耕还林、坡耕地综合治理,深入实施露天矿山整治、废弃矿山治理、绿色矿山建设攻坚行动,治理水土流失6650平方公里,让母亲河身边的绿色屏障更加牢固。(记者 白云飞)

洛河偃师城区段 记者 梅占国 摄

  科学防治水灾害 严格监管守底线 科学调度保安澜

  “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说的便是黄河。长期以来,由于自然灾害频发,特别是水害严重,给沿岸百姓带来深重灾难。

  黄河流经洛阳3个县区7个乡镇,全长96公里。在洛阳境内,洛河、伊河、涧河、瀍河都是黄河的支流,流域面积12446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81.8%。

  “黄河宁,天下平。”从古至今,黄河治理都是安民兴邦的一件大事。为了黄河的长久安澜,我市以黄河“安澜工程”建设为关键,健全防汛应急体系,推进河道滩区整治,确保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

  要保障黄河长久安澜,必须紧紧抓住水沙关系调节这个“牛鼻子”。2001年年底,小浪底水利枢纽主体工程全面完工。“黄河安澜是底线,发挥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的关键性作用异常重要。”市水利局有关负责人说,我市紧紧抓住这个“牛鼻子”,发挥小浪底水库防洪减淤功能,年均沉降泥沙1.6亿吨左右,有力保证了中下游河道通畅和黄河安澜。同时,我市抓好堤防及控导工程建设和维修管护,因地制宜推进滩区防护,确保了黄河洛阳段的防洪安全。

  对洛阳来说,随着小浪底水利枢纽的建成,以及陆浑水库、故县水库、前坪水库等大型水库的拦蓄,洛阳多年没有出过大的问题,但对水害隐患丝毫不能放松警惕。近年,我市坚持把确保全市域各类水体特别是黄河安澜作为底线任务,优先考虑、优先谋划、优先部署,取得扎实成效。

伊河龙门古韵段 记者 曾宪平 摄

  随着“四河五渠”综合治理的深入推进,我市境内的河道进入更高层次、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治理保护新阶段。

  加固除险河堤661公里、水库156座,实施中小河流治理项目30个,建设自动雨量监测和水位监测站385个……我市以黄河干支流河道安全度汛和水库拦洪蓄水效益发挥为重点,不断推进以水库、堤防为骨干的防洪工程体系建设,使得防洪标准提高到中心城区100年一遇、沿河县城50年一遇、乡(镇)村20年一遇,为保证黄河下游防洪安全发挥了积极作用。

  与此同时,我市聚焦打造豫西应急救援中心,健全应急预案体系和管理机制,组建以驻军和民兵为主、企业和社会为辅的应急抢险队伍198支7300余人,并强化物资和装备统筹保障,防灾减灾应急救援能力进一步提升。(记者 李三旺)

  传承弘扬水文化 水脉文脉交相映 城市魅力耀古今

  初冬时节,位于吉利区的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水系环绕、水鸟云集,漫步其中,不由让人心旷神怡。

  这是我市建设黄河文化精品旅游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托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和黄河湿地、黛眉山、青要山、万山湖等自然景观,独具特色的“大河风光体验之旅”正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打卡。

  河洛大地水系纵横交错,它们不仅是自然之河,更是人文之河。数千年来,中华文明在这里孕育、起源、发展,留下了丰厚灿烂的历史文化遗存。作为黄河流域的重要节点城市,我市积极抢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机遇,坚持生态文明建设与历史文化传承相结合,弘扬黄河文化与生态保护治理相结合,把城市的历史记忆、文化脉络融入水生态、水景观之中,通过保护固态、传承活态、发展业态,实现水文与人文相融、水脉与文脉相通,着力打造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核心区和黄河历史文化主地标城市。

 
中州渠西工区渠首段 记者 张怡熙 摄

  眼下,位于洛河北岸的隋唐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项目施工正酣。不久的将来,这里将建成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创新展示洛阳水文化历史资源的新地标。同时,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展示中心也在加紧建设,我市正开展对黄河洛阳段的传说、戏曲、古籍、文献、民俗、非遗等相关文化遗产的普查,构建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体系。按照规划,我市将把黄河洛阳段打造成传承历史的“文脉河”,以“中华源·黄河魂”为主题,积极承办黄河非遗大展、黄河流域群众文艺展演和黄河文化主题美术巡展等一批国家级黄河文化活动,更好地向人们展示黄河文化。

  二里头遗址、龙马负图寺、小浪底水利枢纽、西霞院水库……今年,我市持续加强文旅融合,将人文景观与水利设施串联起来,打造中华文明溯源之旅、治黄水利水工研学之旅,一系列文化生态兼备、古韵新风融合的高品质特色研学产品深受青睐,“文明之源、根在河洛”等精品研学旅游带加快形成。

  续水脉,传文脉。洛阳正从全局高度、国家视野,加快构建文化传承创新体系,围绕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讲好洛阳“水故事”,推动优秀的历史文化更适应时代、更顺应潮流、更贴近群众,努力谋求文化发展的新突破、新跨越,让“古今辉映、诗和远方”的城市魅力更加彰显。(记者 智慧)

 
洛河老城段亲水栈道 记者 张光辉 通讯员 郝小民 摄

  无人机巡河 无盲区治水

  今年,我市的巡河队伍中加入了新成员——无人机。我市借助无人机巡河,治水“如虎添翼”。巡河无人机分为3组,每组每天飞行30公里,飞行完毕后实时传输河道、河岸及河流周边的状况。

  “我市坚持‘双防结合’全域巡河常态化,实行‘人防+技防’,打造天上看、网上查、地上管‘一体防控’闭环监管链条。”市水利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无人机巡河是我市在治水兴水措施方面探索出的新招,过去,陆地和水上巡河存在盲区,有些地方杂草丛生、偏远险峻或有障碍物遮挡,人无法过去,存在巡查死角。有些河面积大、流域广、地形复杂,人力巡查难度大,这时候就可以利用无人机开展巡查工作,“查漏补缺”。

  让无人机担任“巡河员”,借助科技手段推行空地结合、人机结合巡河新模式,可以全方位、无死角观察河道情况,水面漂浮物、排污口、违章建筑等一览无余,能更高效地收集河流水质、污染源、排污口等信息。

  “与人工巡河相比,无人机巡河速度快、范围广、成像功能出色,在追踪河道乱采乱挖、河道漂浮物等方面能精准锁定证据,缩短巡河时间,提高巡河效率。”该负责人说,无人机上岗后,已对黄河、伊河、洛河等河流展开巡查,实时传输这些河流河道、河岸及周边状况。目前,无人机已在全市范围内完成“巡河”1200余公里,助力治水实现无盲区。(记者 何奕儒 通讯员 李瑞)

 
洛河宜阳段 记者 鲁博 摄

  发展沟域经济 做大“金山银山”

  水的命脉在山。

  在洛阳,“五山四岭一分川”的广袤沟域,孕育了不计其数的河流溪涧,乡亲们靠山吃山。这里是水生态治理的“神经末梢”,也是脱贫攻坚的前沿阵地。

  要生态,也要生存。面对两难抉择,一种顺应治水兴水规律、以小沟域治理支撑大流域保护的沟域经济崭新理念应运而生。

  所谓沟域经济,是以自然沟域为单元,在严守自然保护红线、加强生态综合治理的前提下,做好产业、特色、生态、融合“四篇文章”,打造沟域生态经济带,着力把绿水青山建得更美、把“金山银山”做得更大。

  栾川县陶湾镇南沟是伊河的源头。早些年,一条河连起一串贫困山村,山坡地广种薄收,河滩上一片荒乱。如今,伊源康养谷沟域经济示范区展露新颜,桃、李、杏、荷等遍植伊河两岸,骑行道、登山道、滨水步道、伊河漂流等相继投用,农家宾馆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乡亲们吃上“旅游饭”,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再来到黄河神仙湾,大美景色一览无余。这里原本是无人问津的荒山,当地近年以生态林果化起步,把一道道荒坡改造成梯田,发展梨、桃、樱桃、苹果种植等特色产业,进而深挖黄河历史文化、打造古寨奇观,使这里成为体验大河风情的“网红打卡地”。

  “十三五”以来,洛阳已建成53个市级沟域经济示范带。在沟域经济理念的撬动之下,特色林果业替代了传统种植业,绿水青山替代了荒山荒滩,旅游小镇替代了贫困山村,沟域内的绿色家底更加厚实。(记者 白云飞)

 
伊水游园“乐道” 记者 鲁博 摄

  河渠岸边游园美 生态惠民幸福多

  11月29日上午,天气晴好,伊水游园内河水清澈、树影婆娑,置身其中,让人心旷神怡,不少市民在这里休闲、健身、娱乐。

  “这里有河有景,带着孩子一起来亲近大自然,心情十分舒畅。”市民孙红津对伊水游园赞不绝口。

  该游园是沿伊河修建的一条滨水生态廊道,是一个集生态休闲、体育健身、观光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大型城市公园,建成后成为市民郊游休闲、健身观景的好去处。

  近年,我市在河渠沿线科学规划布局沿河绿地和小游园,着力实现“水清、岸绿、路畅、惠民”的目标,让每个游园各具特色,为市民打造可亲水、可赏绿、可休闲的游园。

  其中,在周边居民住宅较集中区域建设的河渠岸边游园,因地制宜、见缝插绿,具备体育休闲、儿童游乐等多种功能,还增加亲水平台,方便市民沿河观景。位于城市边缘的河渠岸边游园,则以城市慢行系统、绿道、游园步道等建设为主,可供游人骑行、野营等,彰显自然生态特色。

  如今,我市按照“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的标准因地制宜建设了一批小游园,不少小游园沿着河渠岸边分布,不仅改善了河渠原有的生态环境,还为市民营造了便捷、舒适、优美的公共绿色活动空间。

  截至目前,我市共建成投用278座城市游园,“开窗见绿、推门进园”,小游园如“绿色明珠”般出现,让市民畅享“绿色福利”。(记者 孙小蕊)

  “三长”联动护清流 治水兴水美洛城

  全面落实河长制,是治水兴水的关键一招。

  今年,我市在不断落实各级河长巡河责任的基础上,探索河渠治理新模式,建立“河长+检察长+警长”联动工作机制,充分发挥河长办、检察机关、公安机关职能,实现行政执法、刑事司法、检察监督有机衔接,打防结合,不断提高水环境治理、管理、保护水平,有力助推全市水生态文明建设。

  “我市按照分级管理、逐级负责的原则,设立‘河长+检察长+警长’组织体系。对应黄河、洛河、伊河、涧河、瀍河等市级河长,设立相应的河道检察长、河道警长。各县(市)区参照市级要求设立河道检察长和河道警长。”市水利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对发现的问题,市河长办在向各县(市)区集中交办的同时,也移交市检察院和市公安局,以便及时打击涉河违法犯罪行为。

  为了更好地守护碧水清流,我市建立了日常巡查报告制度、联动协作配合制度、联席会议制度和警示教育制度,成立“河长+检察长+警长”协调联动办公室,层层夯实责任,发挥“三长”机制作用,构建“民间河长+媒体+群众+志愿者”社会监督机制,推动河长制从“有名有实”走向“有力有为”。(记者 何奕儒 通讯员 李瑞)

 
水鸟乐园 记者 高山岳 摄

  河洛片片湿地 尽显自然之美

  入冬后,河南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洛阳段成了鸟的天堂,翠鸟在芦苇丛中嬉戏,鸬鹚在河里捕鱼,黑鹳在滩涂上散步……如今,这里隔三岔五都会传出濒危鸟类现身的好消息,还首次发现了草原雕、火烈鸟、疣鼻天鹅等。

  目前,我市围绕创建国际湿地城市,以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重点,推动湿地生态修复“扩面、增量、提质”,规划建设中心城区湿地35处,建成国家湿地公园2个、省级湿地公园3个,重现水系成线、水禽翔集的湿地景观。

  位于市区东部的塔湾湿地公园,河水清澈、芦苇摇曳,宛如江南。从早到晚,都有市民在这里休闲。伊河边的李楼湿地,原本直接排入伊河的污水处理厂中水在伊水游园里绕了几道弯,经过水草、林木的涵养净化,水质更好了,搭配上曲桥、亭台、游园“乐道”,好似一幅美丽画卷……

  当下,我市持续深化“四河五渠”综合治理,大力实施新时代大保护大治理大提升治水兴水行动,高标准创建国际湿地城市。按照规划,我市将在提升原有7处城市湿地的基础上,因地制宜新建9处样板湿地,全力创建国际湿地城市,让片片湿地尽显自然之美。(记者 何奕儒 通讯员 王冉杰)

[ 责任编辑:马佳佳 ]
返回洛阳网首页>>
相关阅读
景区内遇外地游客受伤 洛阳医护现场紧急救治
景区内遇外地游客受伤 洛阳医护现场紧急救治
  • ·瀍河区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在洛阳市第三人民医院举行
  • ·品茶赏花 疏肝养血
  • ·得了痛风,到底该咋吃
  • 花开洛城满目春 健身赏景觅野趣
    花开洛城满目春 健身赏景觅野趣
  • ·漫游东关大街 寻迹“孔子问礼”
  • ·观烂漫春花 赏河山春色
  • ·沟门村:品兴华豆腐 赏美景连连
  •  
    新闻排行
  • 江凌调研文旅重点项目建设工作
  • 5月1日起,洛阳市驾驶人综合考试中心...
  • 《中国日报》、中国国际电视台频发报...
  • 洛阳:雨过天晴 气温回升
  • 新华社《诗意中国》摄影栏目将镜头聚...
  • 洛阳16名干部到上海市杨浦区跟班学习
  • 全市府院联动工作领导小组(扩大)会...
  • 雨过天晴!未来一周洛阳最高气温升至30℃
  • 旅途中感受豫剧魅力
  • 洛阳嘉斯诺泵业:“点石成钻”泵发新活力
  • 百姓呼声
    龙门石窟景区环卫工将垃圾倒入河中?
    轻微违停免罚政策为何不含本地车辆?
    精彩图片
    铁骑加紧训练 护航牡丹...
    厨师李治峰:传承不守...
    栾川县秋扒乡白岩寺村...
    增设公益服务设施 提升...
    精彩热帖

    媲美

    白鹤镇花海

    “银丝”牡丹誉隋唐

    四月的绿色 仿佛春的裙裾
    /初绽芳容观牡丹
    /四月洛阳
    /天津晓月
     
    版权声明:洛阳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 联系电话:0379-65233520
    洛阳日报报业集团简介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豫ICP备0501746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4112012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编号:1608238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编号:豫B2—20060064  
    网络服务:(0379)65233606 65233616 业务咨询:(0379)65233921 传真:(0379)65233529
    地址:洛阳新区开元大道218号 报业大厦22层 邮编:471023
    本站法律顾问 河南法铎律师事务所 张运超律师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379)65233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