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没有身份证,却有路引:由官府下发的一纸公文,写明持有人姓甚名谁、家住何方、要到何处,其功用类似于介绍信、通行证、身份证,证明持有人身份正当,人畜无害。
佛教路引
暑期是旅游旺季,出门备妥行李,莫忘带上身份证。
古人没有身份证,却有路引:由官府下发的一纸公文,写明持有人姓甚名谁、家住何方、要到何处,其功用类似于介绍信、通行证、身份证,证明持有人身份正当,人畜无害。
为了加强人口管理,古代实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许多人一辈子都难得出趟远门,若有急事非离开家乡不可,譬如学子进京赶考、商人远行做买卖,得向官府报备,申请关卡通行证。
路引在明清时期最为时兴。明代法律规定:“农业者不出一里之间,朝出暮入,作息之道相互知。”意思是大伙儿互相监督,最好在家门口活动,别跑到外面去惹是生非。
如果非得到居住地百里之外的地方去,必须持有当地官府下发的路引。若无路引或路引内容与持有人身份不符,那麻烦就大了,不但自个儿会被抓起来坐牢,亲戚、邻居也会跟着受连累。
封建社会迷信思想泛滥,古人事死如事生,后来还出现了“冥界路引”,上写亡者的姓名、年龄、属相、生前住址等,甚至还有“上路的盘缠”——陪葬品,让其在另一个世界里也能畅通无阻。
图中的这张佛教路引便作此用。这张路引现藏于洛阳民俗博物馆。据专家介绍,此乃明代崇祯年间山西五台山南山寺的佛教路引。管中窥豹,可见当时路引之盛行。(洛阳晚报记者 张丽娜 文/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