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活越年轻,恐怕是每一个人的美好愿望。不过,有两位年过八旬的老人,通过一个别有趣味的办法,实现了越活越年轻的心愿,他们是怎么做到的?
越活越年轻,恐怕是每一个人的美好愿望。不过,有两位年过八旬的老人,通过一个别有趣味的办法,实现了越活越年轻的心愿,他们是怎么做到的?
见面两位老先生只有“30多岁”
这两位老人,一位叫王仁贵,一位叫禹有录,家住涧西区,都是中国一拖集团有限公司的退休职工。
初次见面,《幸福周刊》的记者问两位老人:“今年高寿呀?”二人相视一笑,朗声回答:“我们俩年龄不大,一个39,一个37!”记者惊呆了,虽说他们俩身体硬朗,声音洪亮,但怎么看也不像三十几岁的人啊!
看出了记者的疑惑,两位老人呵呵笑道:“我们说的不是真实年龄,是‘回龄’。”回龄?这个词让记者觉得很新鲜。他们俩解释道:“长期以来,计算年龄的方式都是累计计龄,随着岁月流逝,年龄也越来越大,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不过,这样的计龄方式容易让人产生心理压力。”
两位老人说,出门遛弯,与人聊天,常会被问多大年纪了,自己回答“八十多了”后,对方会发出意味深长的一声“哦”和投来同情的目光,常常让他们俩心中不爽。
不想让别人觉得自己“年纪大了,不中用了”,两位老人琢磨了几个月,想出了一种新的计龄方法——“回龄”法。王仁贵说,人从出生、上学、工作到国家规定的退休年龄,60年里一直在奋斗、前行,就像登山,挥洒着自己的热血和汗水,到了退休年龄,就像爬到了山顶,之后开始慢慢下坡,开启人生的另一个阶段。所以说,60岁是人生的一个转折点,从60岁开始,每过一年减去一岁,年龄逐年递减,称为“回龄”,让自己感受不到年老,越活越年轻。
王仁贵说,这样计算年龄,能给人积极、年轻态的心理暗示,不再背上年华老去的思想包袱,让人体会重回青春的感觉,激发内心深处对生活的热爱。
王仁贵制作的盆景
感受“回龄”让自己充满活力
王仁贵今年83岁,去年,他的老伴去世,他郁郁寡欢了好一阵子。除了老伴离去带来的悲伤,民间“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叫自己去”的说法也让他感到不安和压抑,他不想让自己在这样的情绪中度过每一天。
于是,83-60=23,60-23=37,采用“回龄”法计算年龄,王仁贵今年才37岁,他觉得自己还年轻,还有很多事情要做。说干就干,王仁贵开始全面整理自己的作品、收藏的艺术品,把石艺、根雕、盆景、书法、剪纸、绘画等仔细分类,一一拍照、题词,用了四个月的时间,出了一本图文并茂的小册子,设计精美,装帧考究,令人赏心悦目,王仁贵特别有成就感。
前些年,禹有录想学电脑,但一想到自己连汉语拼音都不会,年纪大了啥也记不住,好不容易鼓起的勇气又消失殆尽。受到好友王仁贵的启发后,禹有录心想:“我还不到40岁,啥事情干不了?”一想到这儿,他勇气倍增,不但自学了汉语拼音,还成了朋友圈里的电脑达人,不论谁整理书稿或资料,他都自告奋勇承担电脑录入工作,让老朋友们刮目相看。
王仁贵收藏的石艺
调查35.29%的人介意自己被称为“老年人”
对年龄这件事儿,老人们究竟怎么看?记者对百余名60岁以上读者进行问卷调查后发现,大多数人不介意告诉别人自己的真实年龄。“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是年龄带来的最大困扰。
1 对于“上了年纪”这件事儿,老人们究竟怎么看?
35.29%的人介意自己被称为“老年人”
2 是否介意告诉别人自己的真实年龄?
90.2%的人不介意告诉别人真实年龄
3 对自己的实际年龄会感到恐惧吗?
25.53%的人对年龄增长会有恐惧感和压力
问卷中有一道多选题是“年龄会对中老年人造成哪些困扰”,调查发现,最大的困扰是“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其中包括“不能吃自己爱吃的东西、不能做自己想做的事、不能穿自己想穿的衣服”,紧随其后的困扰是“报旅行团收费比别人高”“总被人认为需要照顾”。
说法心理年龄小会让人更加自信
那么,该如何看待“回龄”?年龄对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和日常生活有多大影响?洛阳市心理咨询师协会会长、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杨延卿在采访中表示:“从心理学角度讲,人的年龄分生理年龄和心理年龄,‘回龄’就像人的心理年龄。这种年龄计算方法值得肯定,它可以使人更加自信,有益于老年生活。注意不要适得其反,不要因为‘回龄’去做一些自己身体条件不适合做的事情。”
杨延卿认为,老年人应多参加一些有益的活动,多接触一些新鲜事物,让自己与时代接轨,也是很好的“回龄”办法。另外,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从内心肯定自己的社会价值,会获得更多的满足感,有益身心健康。(洛阳晚报记者 杨柳 实习生 王敬一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