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河洛大地硕果累累,一派喜人景象。
城市建设日新月异
金秋时节,河洛大地硕果累累,一派喜人景象。
在全市上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7·26”重要讲话精神、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的关键时刻,《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支持洛阳市加快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建设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正式出台,进一步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洛阳发展的重点任务和支持政策。
日前召开的市委十一届四次全会,原则通过《中共洛阳市委洛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打造带动全省发展新的增长极的实施方案》,并以全会决议的形式,动员全市上下迅速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部署上来,全力加快建设副中心、打造全省增长极,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省委常委、市委书记李亚强调,加快建设副中心、打造全省增长极,是省委、省政府赋予洛阳的战略定位,是对洛阳发展提出的新的更高要求,是洛阳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统揽全局的中心工作。
抢抓历史新机遇,洛阳加快发展的号角已经吹响;站上历史新起点,洛阳众志成城、奋勇前行!
1 加快建设副中心,洛阳使命在肩
放眼全国——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建设。
“下好‘十三五’时期发展的全国一盘棋,协调发展是制胜要诀。”习近平总书记在调研指导河南工作时,特别强调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发挥新型城镇化的综合带动作用,注重提高城市人文品位,优化城市形态和空间布局,培育中原城市群引领带动能力。
从我国发展较好的省份实践经验来看,一个循序渐进、产城融合、设施先行、服务配套,具有充足产业支撑与配套保障的副中心级城市,可以有效缓解中心城市城区人口压力、疏散部分非中心城市功能,形成都市圈内双中心支撑架构。
在我国经济发达省份,不少都是两极或多极支撑的发展格局。广东有广州、深圳,江苏有南京、苏州和无锡,浙江有杭州、宁波,山东有济南、青岛和烟台……
去年年底,国家《中原城市群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进一步提升洛阳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地位,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战略和全局高度作出了重大决策。
加快建设副中心、打造全省增长极,是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加快区域发展的政治责任。
面向中原——
洛阳是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两大国家战略叠加覆盖区。在中原城市群30个城市中,洛阳经济实力雄厚,具备了引领区域发展的基础、优势和潜力。
从河南发展来看,经济总量已超过4万亿元,也迫切需要两极乃至多极支撑。支持洛阳加快建设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进一步明确洛阳发展定位和发展目标,不仅能够通过分担郑州国家中心城市的部分功能,吸引大量的人口、资本和技术集聚,还能促使洛阳与周边城市产生协同效应,促进区域协同发展。
省委、省政府出台《若干意见》,以更大力度支持洛阳发展,正是着眼全省发展大局作出的重大决策。
加快建设副中心、打造全省增长极,必将实现郑州、洛阳两个城市遥相呼应,共同引领全省经济社会加快发展。
立足洛阳——
这更是我们加快发展、转型攻坚的历史性机遇。
从经济实力看,去年,洛阳经济总量居全国城市第50位,大幅向前晋位并不容易。同时,洛阳县域经济发展质量不好、不平衡,尚未形成多点支撑的格局。
从增长速度看,不少副中心城市虽然经济总量低于洛阳,但增速长期高于洛阳。
从质量效益看,我市部分指标还未排在全省前列,转型攻坚任重道远。
发展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加快建设副中心、打造全省增长极,就要牢牢把握机遇、用好政策、真抓实做、奋力赶超,推动洛阳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
2 打造全省增长极,洛阳有基础有潜力
加快建设副中心、打造全省增长极,洛阳优势明显。
作为丝绸之路重要的东方起点、“一带一路”建设的主要节点城市,洛阳自古以来就是交通枢纽;作为全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洛阳装备制造、有色金属、石油化工、硅光伏及光电、能源电力等传统产业发展基础雄厚,拥有一拖集团、中信重工、七二五所等一批行业龙头企业;作为全国重要的科技研发基地,洛阳有一批科研院所、重点实验室等研发机构,创新活力迸发,“洛阳制造”“洛阳技术”在大批国家重大工程中发挥着重要支撑作用;作为黄河文明的摇篮、河洛文化的发祥地、古代东方城市的坐标,洛阳历史文化积淀特别丰厚……
希望洛阳发展得更好更快、在全国全省的地位进一步提升,是洛阳人民一直以来的期盼。
尤其是去年以来,市委、市政府积极回应群众的期待和关切,结合谋划推动“十三五”发展,提出了加快推进“9+2”工作布局、实现“四高一强一率先”奋斗目标的发展思路,推出了九大体系、60个重大专项和一批重点项目,实施了“9643”合理有效投资行动计划,洛阳发展驶入“快车道”。
眼下,一条以新发展理念为指挥棒、以新发展体系为支撑的“十三五”发展之路,已经在河洛大地渐次展开——围绕理念构建体系、围绕体系谋划专项、围绕专项抓好项目,越抓越具体、越细、越准、越实!
过去的一年多来,洛阳科学发展的步伐铿锵有力,全市上下人心思进、事业思干、发展思变的局面更加巩固!
全力打好转型发展攻坚战,加快构建“565”现代产业体系,优化产业布局,实施企业提质倍增工程,产业转型升级步伐不断加快。
加快建设综合交通枢纽,在中西部地区非省会城市中首个开工建设地铁,加快形成“十字形”高铁骨架网,内捷外畅的交通网络逐步形成。
加快新型城镇化发展步伐,全力推动“一中心六组团”城市发展战略,大幅提升城市供暖、供气水平,居者心怡、来者心悦的现代化之城稳步发展。
抢抓自贸区、自创区“双区叠加”政策机遇,争当全省创新发展排头兵和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领头羊。
提速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建设,二里头遗址博物馆、隋唐洛阳城国家历史文化公园、隋唐大运河遗址博物馆等一批项目加快实施,文化旅游新名片越擦越亮。
…………
与此同时,洛阳发展迎来利好不断。
省第十次党代会、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七次会议分别对洛阳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建设提出要求;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谢伏瞻,省委副书记、省长陈润儿多次来洛进行专题调研,对洛阳发展寄予厚望;省委常委会议、省政府常务会议分别专题研究洛阳副中心城市建设事宜。
正是有了广大干部群众的精心谋划、科学运作和取得的发展成效,洛阳才赢得了省委、省政府的信任、关心和支持,才有了今天蓄势崛起、转型跨越发展新面貌。
3 持续推进“9+2”,洛阳明天更美好
发展奠定信心。也唯有坚定不移扭住发展,才能实现新定位。
实践证明,市委确定的“9+2”工作布局,省委、省政府支持洛阳副中心城市建设的决策部署,有机统一于洛阳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动实践,完全符合中央精神、省委要求和洛阳实际。
机遇,贵在把握。
站上新的历史起点,抓住机遇、主动作为,方能实现转型振兴、再造辉煌;稍有懈怠,便会错失机遇,迟滞发展进程。
站上新的历史起点,就要让人民群众从加快建设副中心、打造全省增长极的生动实践中,拥有更多获得感自豪感,不断提升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待值。
站上新的历史起点,更要坚定信心、鼓足干劲,把省委、省政府支持洛阳副中心城市建设的决策部署,同我市60个重大专项紧密结合起来,全力推动新战略定位、“9+2”工作布局落到实处。
要加快建设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着力增强转型发展新动能。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调整产业结构,科学优化空间布局,着力做强市场主体,扩大合理有效投资,不断提高产业发展的质量效益。
要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着力构筑创新发展新高地。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地位,强化自创区龙头带动,有效集聚各类创新资源,着力破除制度瓶颈,实现从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
要加快建设全国性重要交通枢纽,着力厚植区域发展新优势。加快实现由交通节点城市向交通枢纽城市的转变,积极构筑公铁集疏、陆空衔接、内捷外畅的综合交通新优势,以大交通聚人气、增物流、促发展。
要加快建设国际文化旅游名城,着力打造融合发展新名片。按照“保护固态、传承活态、发展业态”的思路,打造洛阳旅游“升级版”,加快实现由“老三篇”向“新三篇”转变、由“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变、由“旅游城市”向“城市旅游”转变。
要加快建设“一带一路”主要节点城市,着力拓展开放发展新空间。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高水平建设河南自贸区洛阳片区,重点推动引进来、积极稳妥走出去,推进豫西北各市联动发展。
要加快建设幸福宜居现代化城市,着力走好城镇化发展新路子。做好规划、建设、管理“三篇文章”,着力构建疏密有度、错落有致、显山露水的空间格局,塑造古今辉映、板块互簇、山环水润的城市风貌,让河洛大地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美好,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舒心、更安心、更放心。
谋时度势,借力乘势。
战鼓敲响、征程开启,不负嘱托,砥砺奋进——
相信到2020年,一个创新活力迸发、经济动力强劲、人文魅力彰显的现代化全国区域性中心城市必将矗立在河洛大地。
洛阳已站上历史新起点,也必将再造新辉煌!(洛阳日报记者 李江涛 李东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