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繁体
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   新闻 | 图片 | 洛阳
龙门石窟有一群“良医” 用巧手“诊治”佛像

工作人员用手术刀修复佛像

  核心提示

  近日,随着电影《我在故宫修文物》热映,文物修复师这一鲜为人知的群体走进大家视野。世界文化遗产龙门石窟景区也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守护着精美的人类文化瑰宝。近日,《洛阳晚报》记者走近这群文物保护工作者,为您讲述他们在龙门石窟修文物的故事。

  1 人们对龙门石窟的保护始自开凿之日

  近日,在位于龙门石窟东北服务区的龙门石窟研究院,在该院保护中心主任陈建平的带领下,我们来到院内的文物修复室。在这间不大却安静的文物修复室里,保护中心工作人员赵淑梅正在修复一件佛首。

  陈建平说,其实对龙门石窟的保护是从石窟开凿之日起就相伴而生的,如开凿时修建窟檐、排水沟,在造像上涂防风化材料等,其中很多保护措施在如今仍起着很好的作用。

  龙门石窟大规模科学规范的保护工作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当时为解决石窟存在的围岩崩塌、洞窟漏水等问题,保护专家们进行了大规模的综合治理工作。

  200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龙门石窟保护修复工程的实施,让潜溪寺、路洞、皇甫公窟作为实验洞窟受到了保护修复研究。从2006年开始,龙门石窟还进行了洞窟的日常维护工作,消除了石窟存在的隐患,减缓病害进一步发展,有效保护了石窟和雕刻。

  尽管从未停止保护的步伐,但这群文物保护工作者的对手是任何人都无法打败的时间。为了让子孙后代都能欣赏到这些瑰宝,更多的时候,他们和时间赛跑,尽力延缓着这些石质文物消失的脚步。

  2 在修复室里,工作人员巧手“复活”精美文物

  在文物修复室里,《洛阳晚报》记者看到一个塑料盆内有少半盆细沙,里面放着一尊佛首。赵淑梅告诉记者,将文物碎块拼成一个整体更容易固定文物,且对其没有损坏。

  “这件文物是在擂鼓台考古发掘出来的。”研究院工作人员李兴隆说,这尊佛首其实是一尊唐代菩萨造像的头部。

  2008年,龙门石窟研究院联合北京大学进行擂鼓台窟前遗址考古,发现了数千件文物,其中大多数都是残损的,李兴隆参与了当时的考古发掘。

  陈建平说,修复文物需要一系列流程:先进行调查,然后经过资料收集、病变研究、取样分析、修复试验,再制订保护修复方案,这相当于先给需要修复的文物全方位“体检”,接下来制订“手术”方案,然后才会在文物修复室开始“手术”,也就是进行修复。

  由于龙门石窟的文物以石质文物居多,目前修复师们修复的文物也都是出土的石质雕刻品。这些文物在地下埋藏千年,出土时“灰头土脸”自不必说,因此,进行清洗试验便是在文物修复室里修复的第一步。

  清洗这些石质文物不是用水冲洗了事,陈建平拿起一把手术刀说,对于文物上比较致密的钙质层,需要用手术刀一点点清除,软一点儿的会用竹签,他们还会用刷子刷去浮尘,但不管用哪种方式,首要前提是对文物不能造成一点儿损害。

  清洗试验后,还要进行加固试验、粘接试验、补全试验和封护试验等步骤,这样一件件原始文物碎块经过修复师的巧手,最终“复活”在我们眼前。

  3 被凝浆覆盖的佛像重见天日,千年前的颜料依然鲜红

  作为一座有着1500多年历史的遗存,龙门石窟不仅历经千年的风化、岩石的自然崩塌,还经历了无数次战乱,如今至少有一半窟龛内都是空的,余下的佛像很多已不完整。

  据统计,龙门石窟被严重破坏的洞窟有96个,262尊佛、菩萨、弟子头像被盗,另有1063尊佛像被毁坏,浮雕、碑刻被毁40多处。

  鲜为人知的是,通过文物保护工作者的努力,洞窟内有一些因为病害而“隐藏”的佛像重见天日。

  近日,在龙门西山的莲花洞内,《洛阳晚报》记者看到在窟内的北壁上,有一个开凿于北魏时期的小龛。和旁边其他龛内已经残缺不全的佛像相比,这个小龛内的5尊佛像保存完好,一尊佛像上甚至保留着1000多年前开凿时涂上的红色颜料。

  为什么莲花洞内其他佛像大多残缺不全,而这个小龛保存这样完好呢?

  保护中心的范子龙为我们揭开了答案。他说,想知道这个秘密,要先从龙门石窟的材质说起。

  龙门西山的岩石主要是碳酸盐岩体岩石,虽然这种岩石矿物成分单一、力学强度大,适宜于精雕细琢,但是有个致命弱点就是岩石和水发生化学反应后会发生溶蚀。溶蚀除了直接破坏石窟艺术作品,还会在雕刻作品的表面沉积灰白色的钙质物。

  这种钙质物可能在洞窟开凿不久就沉积在上面,日积月累,越积越厚,因为有水,上面还可能生长一些苔藓等生物。对莲花洞而言,这里本来就是个溶洞,古代的工匠因地制宜开凿了洞窟,因此这里的壁面上有不少凝浆和微生物痕迹。

  陈建平说,2001年,研究院专家们在莲花洞内发现几处颇有研究价值的小龛,但因被厚厚的石灰岩结垢层覆盖而看不清楚。出于研究的需要,他和保护中心的三四位同事用了一个星期时间才将小龛清理出来。

  更让人惊喜的是,北壁一个小龛内的佛像身上至今还能看到当初开凿时涂上的颜料。由于清理时,陈建平等人对颜料进行了加固处理,15年后的今天我们再看到时,颜色依然鲜红。

  “既然还有被凝浆覆盖的佛像,为什么不让它们都重见天日呢?”对于我们这个疑问,陈建平举了一个例子,他说在现有技术条件下,已经探明的墓葬并不是都要发掘的,这些凝浆虽然对石窟来说是病害,但客观上保护了雕刻品的完整,因此,并没有将所有被凝浆覆盖的佛像都清理出来。

  除了这些工作,保护中心的这些专家们还为卢舍那大佛除污去尘,治理那些遭受渗水漏水影响的洞窟等。

  陈建平说,当他们走到一个石窟前,知道这个石窟被保护过,心里就很踏实。(洛阳晚报记者 李砺瑾/文 赵朝军/图)

来源: 洛阳网-洛阳晚报    2016-12-29 09:20 [ 责任编辑:史戎戎 ] 返回洛阳网首页>>
热点图片
版权声明:洛阳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 联系电话:0379-65233520
洛阳日报报业集团简介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网站地图 豫ICP备0501746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41120170003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编号:1608238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编号:豫B2—20060064  
网络服务:(0379)65233606 65233616 业务咨询:(0379)65233618 65233767 传真:(0379)65233529
地址:洛阳新区开元大道218号 报业大厦22层 邮编:471023
本站法律顾问 北京盈科(洛阳)律师事务所 张运超律师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379)65233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