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5月,日军侵入潭头,制造了骇人听闻的“潭头惨案”,其中有十余名河大师生惨遭杀害。从此,李红太的爷爷李永信、伯父李忠贵和他祖孙三代,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接力守护抗日遇难师生墓70余年。
|
李红太(右二)讲述当年的事件及自己的故事(资料图片) |
|
1944年5月,日军侵入潭头,制造了骇人听闻的“潭头惨案”,其中有十余名河大师生惨遭杀害。从此,李红太的爷爷李永信、伯父李忠贵和他祖孙三代,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接力守护抗日遇难师生墓70余年。
2015年10月,“好农民”李红太荣登“中国好人榜”,荣获全国“诚实守信好人”称号。中国文明网“好人365”栏目日前对李红太的事迹进行了报道。
年幼时跟随长辈上坟祭祀,立志做好人
1971年,李红太出生在栾川县潭头镇石坷村。每年春节前后和农历二月二、十月初一,他都要跟着伯父和父亲上山祭祖,除了自家的祖坟,还要到看花岭上上坟。
随着年龄增长,他逐渐从伯父李忠贵和父亲口中,得知了看花岭上那几座坟茔的事情。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为保存河南高等教育的火种,河南大学在先后辗转至豫南鸡公山、豫西南镇平等地后,于1939年5月来到潭头镇继续办学。
1944年5月15日,日军侵入潭头,制造了骇人听闻的“潭头惨案”。当时,河大师生共计16人被杀害,25人失踪。当天,李红太避险回来的爷爷李永信在村边野枣林附近,发现了3名河大师生,其中2人已经死亡,另1人身受重伤。
悲痛之余,李永信等人将他们抬回家中,并对负伤的学生进行照料。然而,由于伤势严重,三天之后,那名学生也在极度痛苦中死去。这3名河大师生分别是:吴鹏,河大农学院森林系助教;辛万龄,法律系学生;朱绍先,文学院学生。
后来,李永信与村民们一起,流着泪将3名师生的遗体埋葬在看花岭上。同时,他还找来三块砖,刻上姓名后分别埋于坟前。
这时,李红太才知道,看花岭上的坟并不是自家的祖坟,而是河南大学遇难师生的坟茔。“爷爷在世时经常说,我们不能让他们成为孤魂,应该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对待他们。”李红太说。
长大后和母亲一起守墓上坟,传承义举
2015年11月12日(农历十月初一),寒衣节,李红太像往年一样,提前把自己每个月仅有的四天假期调到这天,冒雨赶回石坷村为河南大学遇难的抗战勇士上坟。
那天一大早,李红太在潭头镇购买了苹果、香蕉等水果,以及香烛、冥币、五彩纸衣等,骑着三轮车回到了石坷村。上午,他和母亲胡爱竹老人一起,下厨炸了祭祀用的油条、油角,蒸了馒头。中午过后,天下起淅淅沥沥的小雨,李红太提着一个大篮子,胡爱竹提着两大兜子的祭品,沿着蜿蜒的山路来到河南大学潭头惨案纪念园。焚香、摆供品、烧纸,然后恭恭敬敬地鞠了三个躬。最后,他们还对墓园周边进行了清扫、整理。
这是李红太守墓祭祀的一个场景。这样的场景,十年来他从没有间断过——每年的春节前后、农历二月二、十月初一,无论李红太在哪里都会回家祭祀。
现如今积极宣讲河南大学在潭头的故事,守护忠诚
1998年,潭头镇政府出资在看花岭上栽下1万余棵柏树;2005年9月17日,“河南大学潭头惨案纪念碑”在石坷村看花岭上的死难师生坟前落成。2015年5月,潭头镇政府出资近5万元,对坟墓周边进行了修缮;7月,潭头镇政府又将原有的河南大学抗日时期潭头办学纪念馆重新扩建,用400多幅河南大学在潭头办学期间的珍贵资料图片,记录了那段惨痛的历史。
由于见证和参与了诸多重要事件,进一步坚定了李红太为勇士守墓的决心。同时,他也多了一项重要的任务,那就是为前来凭吊的人讲述河南大学在潭头的故事,让更多的人了解那段历史,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现如今,每年都有数千名的河南大学师生在此祭祀悼念,全县各乡镇、县直各单位的人员也经常到看花岭上缅怀历史;只要接到电话,他都会想尽一切办法,赶回去讲解,从不怕麻烦。
“现在,知道这段历史的人越来越少了,我有义务也有责任把这段历史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知道这段历史。”这是李红太最朴素的心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