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是空气的净化器,是城市的绿色屏障。随着社会发展,我市私家车数量激增,加之作为老工业基地,工业污染压力较大,环境承载力急需增强。2013年年底,我市启动中心城区林业生态圈建设工程,计划通过2年时间在城市近郊造林24.3万亩,改善生态体系薄弱现状。目前,中心城区林业生态圈工程进展如何?生态圈的造林有何讲究?
林业生态圈效果初显
“开车走在环城高速上,市民已可感受到道路两侧的立体景观效果。”市林业局造林科工作人员说,2013年年底,我市下发通知,计划通过2年时间,按照“一廊、一带、三组团”的格局,实施环城高速景观廊道绿化、高速沿线可视范围荒山荒地绿化、城郊森林公园和生态园建设等工程,打造24.3万亩的中心城区林业生态圈。
其中,“一廊”指对环城高速两侧各100米范围进行绿化提升,建设绿廊1.55万亩;“一带”即对环城高速两侧各100米至1000米范围实施种植结构调整,建设绿带10万亩;“三组团”指实施北部凤凰山、南部龙门山和西部西苑文化森林公园三大组团绿化工程12.43万亩。此外,环城高速13个收费站和5个互通区域也将进行绿化提升,建设绿岛0.3万亩。
去年,林业生态圈累计造林10余万亩。截至今年3月初,今年林业生态圈建设任务的13.95万亩,已完成栽植1.13万亩。日前召开的全市春季林业生态建设现场会要求各地抓住春季造林有利时机,迅速掀起造林绿化高潮,确保造林绿化工作按时间节点保质保量推进。
林业部门的调查显示,中心城区林业生态圈建成后,规划范围内的林木绿化率将大幅提升。(详见图表)
从造林到造景、造富
“以前这里黄土裸露,如今绿树葱茏。”近日,在伊川北部的龙凤山,伊川县林业局副局长赵万钦说,作为中心城区林业生态圈南部龙门山组团的一部分,龙凤山以森林公园的绿化为标准,种植大量女贞、雪松、红叶石楠等绿化和观赏效果极佳的植物,为后期综合开发奠定基础。
以往造林通常会选择耐旱、耐瘠薄的树种,如侧柏、刺槐等。近年,考虑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人们日渐提升的审美需求,造林品质也在逐步提升。
“从单一的造林向造景、造富、造福转变,从简单的绿化向美化、彩化、产业化转变。”该工作人员介绍说。按照规划,他们将根据不同区域、建设类型,优先栽种生态价值较高、观赏性强、生长快、耐污染、易成活的树种。尤其在高速沿线栽种时,按照乔、灌、花相结合的方式,前景林带以常绿树种、彩叶树种和花灌木为主,背景林带以高大乔木为主,形成树种多样、错落有致的景观林带,“既具备观赏效果,又具备生态功能”。
在连霍、二广、西南环三条环城高速公路两侧,对现有防护林带绿化树种单一、层次单调的状况实施提升改造,把道路两侧30米绿化宽度拓宽至100米,除了种植杨树、柳树等高大乔木,雪松、大叶女贞等常绿树,还种植了紫叶李、红叶石楠、黄栌等色彩丰富、花期长、易管理的彩叶树。在道路两侧100米至1000米的范围内,鼓励广大林农、合作社和企业参与造林,发展种植黄连木、油桐等生态、经济兼优的生态能源林,或建设核桃、板栗、杏、樱桃等名特优经济林基地,“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
提高造林质量建起绿色屏障
不少市民会有这样的疑问:为何年年造林,空气质量却不见显著提升?
“造林容易护林难,这是林业发展普遍存在的问题。”该工作人员解释,一方面城区污染压力大,各县(市)区森林资源存在分布不均、质量不高等问题;另一方面,植被生存环境恶劣及后期管理维护不及时也是导致树木成活率不高的主因。为此,林业部门也在不断总结经验,从整地挖坑、浇水栽植到抚育管理等各环节严格把关,确保造林质量。
“今年是中心城区林业生态圈建设的收官之年。”该工作人员说,目前,相关部门正按照规划,紧锣密鼓地建设高标准、高规格的绿色生态屏障。根据规划,4月30日前要全面完成年度建设任务,6月至9月组织开展补植完善工作。市验收组将分别于5月和10月进行检查验收,对达到建设标准的县(市)区、单位和个人兑现补助政策。
“宜林则林、宜果则果、宜苗则苗,造林护林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在城市周边建起一道道绿色屏障,发挥森林净化空气、防风固沙等功能,从而改善城区环境,实现‘生态洛阳、宜居洛阳’。”该工作人员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