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   新闻 | 图片 | 洛阳
“双申遗”成功背后的洛阳担当

 

整治保护后的汉函谷关遗址 记者 鲁博 摄

  历经千余年的风雨沧桑,遗留在定鼎门遗址前的骆驼蹄印已经坚硬固化。那些从西域千里迢迢来到大唐东都洛阳的商人一定想不到,千百年后,他们驼队的足印成为这个世界共同的文化遗产。

  昨日下午,在卡塔尔召开的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大运河和丝绸之路申遗成功。这两个项目的申遗点中,洛阳占了5处:含嘉仓160号仓窖遗址、回洛仓遗址、汉魏洛阳城遗址、隋唐洛阳城定鼎门遗址(含宁人坊、明教坊)、新安汉函谷关遗址。

  为什么要“双申遗”?如何让大遗址保护走向积极的发展式的保护?如何让保护与利用形成一个有机的生态链?洛阳日报为您一一解读。

  1 目的:促进文化的融合、交流和对话

  历时8年,涉及面广,跨国、跨省甚至跨学科申遗,难度之大,前所未有。花费这么多人力、物力来做这件事,有何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

  “保护和传承祖先留下的文化遗产是首要目的。”市文物局局长刘德胜解释,丝绸之路和大运河整体保护和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是国务院部署的体现国家利益的重大文化建设工程,具有重大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丝绸之路是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16世纪期间,古代亚欧大陆间以丝绸为大宗贸易而开展的长距离商业贸易与文化交流的交通大动脉,是东西方文明与文化的融合、交流和对话之路,其东方起点在洛阳。

  中国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的人工河,是中国历史上南粮北运、商旅交通、军资调配、水利灌溉等的生命线。隋唐时期,洛阳是大运河的中心;北宋时期,洛阳是大运河的西端终点。大运河的形成和发展时期,洛阳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如今的洛河市区段就是隋唐大运河的遗存,文物工作者陆续发现天津桥遗址、新区水利设施遗址、含嘉仓遗址和回洛仓遗址等与大运河有关的文物遗存。

  “丝绸之路和大运河都是人类社会留存至今的文化遗产,它们的伟大遗存承载着历史的记忆,是各民族开拓进取、兼容并蓄的辉煌印记。申遗将会促进各地对沿线文物进行更好保护,还能激发民族自豪感。”刘德胜说。

  2 过程:好事多磨,一波三折

  “其实,洛阳的‘双申遗’道路,走得并不平坦。”市文物局副局长余杰说,在丝绸之路和大运河申遗工作刚启动时,热闹的申遗阵容里却找不到洛阳的影子。

  “因为当时不少人对隋炀帝存在很多争议,加上原来的京杭大运河早期通过河南,但是后来到南宋时河南段衰落,元朝时干脆将河道取直绕过了河南,由北京经山东向杭州流去,最终形成了京杭大运河。”余杰解释。

  2006年3月,58位全国政协委员联名向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呼吁,适时启动“京杭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随后,国家文物局重设《中国世界文化遗产名单》,将“京杭大运河”正式更名为“中国大运河”,隋唐大运河正式列入大运河申遗工程,大运河申遗才与洛阳握手。洛阳的回洛仓、含嘉仓160号仓窖遗址成为申遗点。

  2007年6月,“中国大运河”联合申遗正式启动。2011年3月29日,《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获批。含嘉仓遗址和回洛仓遗址被确定为“立即列入项目”,通济渠-洛河隋唐洛阳城段确定为“后续列入项目”。

  “丝绸之路申遗之前,其起点问题存在不同观点。2006年8月的新疆会议,不仅解决了丝绸之路的起始时间和路网描述问题,也开启了洛阳丝绸之路申遗的大门。”余杰说。

  1994年,我国就将丝绸之路中国段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但由于西汉、东汉都城分别在长安、洛阳,丝绸之路起点归属争论不休而一度搁浅。

[1]  [2]  下一页  尾页
来源: 洛阳网    2014-06-23 08:53 [ 责任编辑:孙静 ] 返回洛阳网首页>>
热点图片
版权声明:洛阳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 联系电话:0379-65233520
洛阳日报报业集团简介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网站地图 豫ICP备0501746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4112012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编号:1608238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编号:豫B2—20060064  
网络服务:(0379)65233606 65233616 业务咨询:(0379)65233618 65233767 传真:(0379)65233529
地址:洛阳新区开元大道218号 报业大厦22层 邮编:471023
本站法律顾问 河南法铎律师事务所 张运超律师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379)65233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