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沈阳市西南的铁西区,集中了沈阳六成以上的工业资产和七成以上的国有大中型企业,是国内最大最密集的城市工业集聚区,被称为“东方鲁尔”。
|
沈阳机床(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机床生产车间 |
|
2 合署办公、东搬西建破解“世纪难题”
铁西区的工业形成于20世纪30年代,成熟于新中国成立后的“一五”“二五”时期。“七五”末期,铁西区已形成了以重大技术装备制造工业为主体、产品配套成套能力强的国家重要装备工业基地,其主要产品及技术代表着国家水平,是国内最大最密集的城市工业集聚区。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加快,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国有企业的体制性、结构性矛盾日趋显现,国有企业非常集中的铁西区,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
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末期,铁西区90%的国有企业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500多亿元的国有存量资产闲置;企业债务负担沉重,平均资产负债率高达90%;职工生活困难,30万名产业工人中有13万人下岗,曾经云集了37家国有企业的北二街被称为“亏损一条街”。
怎么办?从哪里突围?
2002年6月18日,沈阳市委、市政府做出重大决定:铁西区与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合署办公,并赋予其市级经济管理权限,构建一体化管理框架。这一体制机制的重大创新,为铁西区的调整改造打开了突破口。
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和改革局规划科科长张所山告诉记者,两区合署办公实现了优势互补,产生了“1+1>2”的巨大效应。
铁西区的存量资产、人才储备和生产技术优势,与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开放政策、体制机制和发展空间优势,得到了最大限度的互补和发挥。
“实践证明,正是从这超乎寻常的一步棋开始,铁西区破解了历史留下的世纪难题,走活了调整改造和振兴发展的全局。”张所山说。
实施两区合署办公,其核心就是要推动国有企业进行搬迁改造,盘活存量资产,实现生产要素的重新配置。由此,铁西区开始了大刀阔斧的“东搬西建”。
所谓“东搬西建”,就是将铁西区有希望的老国企搬到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对铁西区重新进行规划和功能定位,重点发展第三产业。在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则集中规划建设先进装备制造业集聚区。
“搬迁绝不是简单的位移。通过东搬西建,我们对国有企业全面进行了战略性调整,实现了优势企业做大做强、劣势企业战略重组、问题企业彻底退出。”李景祥说。
10余年来,铁西区共搬迁企业325家,80多家产品工艺落后、高污染高耗能企业被淘汰出局,腾出土地10平方公里,利用级差地租获得土地收益400多亿元,成功破解了“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的国企改革两大难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