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繁体
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   新闻 | 图片 | 洛阳
邙山陵墓群

    邙山陵墓群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境内东西长近50公里、南北宽约20公里的邙山上。包括了孟津和偃师以及洛阳市的西工区、老城区、洛龙区等5个区,涵盖了20多个乡镇,360多个自然村。陵墓群西至孟津县常袋乡酒流凹村—洛阳市郊红山乡杨冢村一线,东至偃师山化乡南游殿村—山化乡忠义村一线,大致呈东西向长条形分布。邙山陵墓群面积为756平方公里,有大型的封土墓970多座,古墓葬有数十万之多。陵墓群中包括东周时期的王墓8座,东汉帝陵5座,曹魏帝陵1座,西晋帝陵5座,北魏帝陵4座,五代后唐帝陵1座。是中国埋葬帝王最多的地方。

之前于洛阳邙山陵墓群发现的曹休墓

简介

  邙山,蜿蜒于洛阳、孟津、偃师三境,其“背山面河”、地势开阔、土层深厚,被认为是死后长眠的理想之地,有“生在苏杭,死葬北邙”一说。故而,邙山之上古墓众多,“无卧牛之地”。

  据考证,邙山已出土墓志6000余方,出土的大量墓志,内容涉及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外交往、民族关系等,为历史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晋人陶渊明诗云:“一旦百岁后,相与归北邙。”唐人王建诗云:“北邙山头少闲土,尽是洛阳人旧墓。旧墓人家旧葬多,堆着黄金无买处。”邙山上有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后唐六代共计24座帝王的陵墓及其陪葬墓群。交错毗连。这些陵冢动辄高数十米,周长上百米,宛如小山般矗立,历尽沧桑,仍不失霸气。素有"东方金字塔"之称。

  “邙山陵墓群”2001 年6 月被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2 年5 月国家文物局批准“邙山陵墓群考古调查与勘测”立项。

洛阳古墓博物馆

  1984年,在邙山冢头村的北魏景陵旁建立了中国第一座古墓博物馆----洛阳古墓博物馆。并发掘开放了邙山上迄今为止唯一科学发掘的帝王陵墓-北魏景陵地宫。

  邙山陵墓群可分为4个区:西段(北魏陵区)、中段(东周、东汉、后唐陵区)、东段(西晋、曹魏陵区)和夹河段(东汉、西晋墓群)。

一、东汉陵区

   东汉定都洛阳,历11帝,有10帝葬于洛阳,5帝葬于邙山,分别是光武帝的原陵、安帝的恭陵、顺帝的宪陵、冲帝的怀陵、灵帝的文陵。原陵坐落在邙山之北的黄河滩上,位于今孟津县铁谢村西南。此陵有5绝;一是帝王选陵,不是背山而河,而是枕河蹬山,为全国独一无二;二是一园千柏,国内仅有。原陵共存隋唐古柏1500余株;三是汉陵晓烟,风光奇妙;四是鼓掌“啾啾”,柏树鸟鸣;五是众柏成像,光武仰卧。恭陵、宪陵、怀陵、文陵皆在邙山以南。在今孟津三十里铺村一带,有3陵排列,各立一通石碑,为清乾隆年间洛阳知县龚松林所立,分别书“大汉冢”、“二汉冢”、“三汉冢”。在今孟津护驾庄西南,是灵帝的文陵。

二、曹魏陵区

   曹魏共历5帝46年。其中开国皇帝文帝丕、明帝睿、高贵乡公曹髦死后葬洛阳。文帝曹丕倡导俭葬,他依山为陵(即沿山挖洞),葬于邙山首阳山,故称首阳陵。明帝曹睿的陵墓称高平陵。高贵乡公曹髦称帝后,不甘为大将军司马昭手中玩物,于公元260年5月,率300多个太监、侍卫讨伐司马昭,结果被司马昭部将成济一戟刺死,甚为悲壮惨烈。他后被以王礼安葬。

三、西晋陵区

西晋共历4帝52年。其中武帝司马炎、惠帝司马衷崩于洛阳,葬于首阳山。公元265年,司马炎登上皇位,分别追尊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为宣帝、景帝和文帝,所以,西晋陵区共有5座皇陵,分别为高原陵、峻平陵、崇阳陵、峻阳陵、太阳陵。

四、北魏陵区

北魏都洛阳共历8帝41年。现已确认埋葬在洛阳邙山的有4帝,即孝文帝元宏、宣武帝元恪、孝明帝元诩、孝庄帝元子攸,其陵分别为长陵、景陵、定陵、静陵。北魏为北方鲜卑人政权,其民族善于骑射,骠悍凶猛。但孝文帝远见卓识,迁都洛阳,推行汉化,成就了中华第一次民族大融合。他诏“迁洛之民,死葬河南,不得北还。于是北人南迁者,悉为河南洛阳人”。他自己则身体力行,死后葬今孟津官屯村南的长陵。长陵,高35米,直径60米,当地人称“大冢”。景陵,是宣武帝元恪的陵墓,位于长陵之南、今冢头村东。《资治通鉴》说,唐武德四年,李世民曾登魏宣武帝陵察看王世充军情,足见景陵地势高峻。

  另外后唐明宗李嗣源的徽陵及闵帝李从厚、末帝李从珂陵、以及三国时期蜀代末主刘禅、南唐后主李煜、后蜀末主孟昶等陵墓也均在邙山陵墓区内。

五、已发现的王侯将相及名士墓葬  

冉伯牛,周先贤,墓在白鹤村南。

  吕不韦墓:洛阳市东约20公里的偃师市南蔡庄大冢头村东:

  樊崇,赤眉军首领,墓在白鹤乡雷湾村西,俗称汉赤眉墓。

  樊哙,汉武阳侯,墓在王良乡落驾沟村。

  贾谊,汉太傅,墓在平乐镇新庄村东。

  邓晨,汉房子侯,“葬于北芒”。

  邓骘,汉罗侯,“葬洛阳北邙旧茔”。

  祭彤,汉太仆,墓在朝阳镇一带。

  刘宽,汉逯卿侯,墓在朝阳镇,名大尉冢。

  班超,汉定远侯,墓在朝阳镇,称斑墓。

  裴潜,三国魏河南尹,墓在横水镇会瀍村。

  石崇,晋卫尉,墓在送庄金谷园遗址。

  冯熙,北魏驸马都尉、昌黎王,墓在凤凰山。据说,此山因埋冯熙而称冯王山,后传讹为凤凰山。

  元怿,北魏太尉、清河王。墓位于洛阳市北行2公里、洛孟公路东。俗称“青菜冢”,曾被讹传为“司马懿坟”。

  元召巳,北魏常山王,墓在蟠龙冢村南。

  元乂,北魏侍中、江阳王,墓在朝阳镇。其墓高20米,内有"天象图",闻名遐迩。

  苗蕃,唐太原参军,墓在朝阳镇小梁村。

  刘幽求,唐徐国公,墓在送庄凤台村。

  孟郊,唐著名诗人,墓在送庄凤台村,唐大文学家韩愈为其亲撰墓志。

  李虚中,唐殿中侍御史,墓在朝阳镇卦沟。

  狄仁杰,唐宰相,墓在梁周寺村。但白马寺一带亦有狄仁杰墓,待考证。

  李承休,唐吴房令,墓在王良乡河清谷。

  魏威信,宋驸马都尉,墓在平乐村南。旧时墓前有虎、马等石雕,现白马寺山门前的石马即为该墓故物。

  石守信,宋魏国公、河阳三城节度使,墓在常袋乡石碑凹村西北。

  张咏,宋左仆射,墓在平乐镇天皇岭。

  伯颜察儿,元蓟国公、行中书省平章政事,墓在平乐村。

  朱讠是钅孚,明伊定王,与妃沈氏合葬于长华镇上店村。

  朱讦漈,明西鄂恭靖王,墓在朝阳镇。

  朱常洵,明福王,墓在麻屯乡庙槐村。朱常洵为明神宗宠幸郑贵妃所生,深受溺爱,欲立为太子,大臣们阻之,无奈封福王,就藩洛阳,“费2800万两银”置官邸,“中央财政为之一空”。因此,当时福王府巍峨壮观,富丽堂皇。后李自成攻破洛阳,杀朱常洵,火烧王宫三日不绝。

  李天宠,明浙江巡抚,墓在孟津老城。

  陆坦,明大名府教授,墓在孟津老城。

  王铎,明清大书法家。其葬时四门出棺,在孟津城四门各置疑冢,真棺潜葬家中。

  杨玉珂,清通政司参议,墓原在白鹤四冢村,乾隆五十二年迁孟津老城扣马村。

  李际,清太子少保工兵尚书僖平,墓在孟津老城村南。墓前保存有碑铭、供案、土阙、翁仲、石虎、石马、石羊、望柱等全套神道石刻,神形兼备,动静有致,因此,被称作“李兵部坟神道石刻”,是我国神道石刻艺术的精品。

附:相关介绍

  邙山陵墓群位于洛阳市的北部、东部和东北部。这里属于低山丘陵地带,海拔高度120米-340米。地势起伏平缓,高亢空旷。黄土土层深厚,粘结性好,坚固致密,适于营建墓茔。至迟从东周时期开始,邙山便成为人们理想的安息之地,此后的两千多年逐渐形成了崇尚归葬的习俗。久而久之形成了冢台林立,松柏郁郁,墓碑高耸,石刻成群的历史人文奇观,所谓“北邙山头少闲土,尽是洛阳人旧墓”。

  陵墓群占地面积756平方公里,所在区域东西长50公里,南北宽20公里。地跨洛阳市所属的西工区、老城区、涧西区、瀍河区、洛龙区、偃师市、孟津县七个区县。文物保护区内的人口约20万。陵墓群年代从东周到东汉、曹魏、西晋、北魏,一直延续到五代的后唐。大致呈东西向长条形分布,可分成4段:西段(北魏陵区)、中段(东周、东汉、后唐陵区)、东段(西晋、曹魏陵区)、夹河段(东汉、西晋墓群)。

  邙山地区是全国最大的古墓集中地,汇集两周、两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五代、宋、金、元、明、清等各个时期、各种类型的古代墓葬,估计有数十万之多,号称“无卧牛之地”。邙山是全国著名的地下文物宝库,过去曾出土了数以万计的珍贵文物,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国内外许多知名博物馆、艺术馆都收藏有邙山出土的文物。

洛阳邙山陵墓群发现的曹休墓中的印章

来源: 洛阳网    2011-03-31 14:01 [ 责任编辑:孙阳丹 ] 返回洛阳网首页>>
热点图片
版权声明:洛阳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 联系电话:0379-65233520
洛阳日报报业集团简介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网站地图 豫ICP备0501746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41120170003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编号:1608238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编号:豫B2—20060064  
网络服务:(0379)65233606 65233616 业务咨询:(0379)65233618 65233767 传真:(0379)65233529
地址:洛阳新区开元大道218号 报业大厦22层 邮编:471023
本站法律顾问 北京盈科(洛阳)律师事务所 张运超律师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379)65233605